“太高兴了,终于回家了!”6月2日17时03分,在儿子和女儿的搀扶下,92岁的河南籍远征军老兵王之平蹒跚地迈步下车。相隔20年后,他再次踏上洛阳故土。“欢迎抗战英雄回家!”此时,8位志愿者打着条幅,齐声高喊,并献上鲜花。看到眼前的一切,王之平拉着女儿的手颤抖了半天,激动地张了张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热泪从老人脸上滑落。“想不到……太激动了,谢谢老乡们!”站在欢迎他的人群中,老人足足5分钟才说出话来。“父亲很要强,很少哭。这是他第二次流泪。”老兵的女儿刘玉仙说,父亲1989年第一次回国时,看到孟津老家的人曾流过一次泪。
洛阳老家圆“90岁心愿”
“1989年父亲第一次回国后的心愿今天也圆了!”刘玉仙说,1989年父亲第一次回国,他老人家从孟津临走时,拉着老乡们的手说,他有个心愿就是“90岁时要再回来”。“老人90岁的心愿圆了,我谢谢你们!”刘玉仙拉着老人,在洛阳欢迎老兵回家的志愿者人群中,不停地说着“谢谢”。
刘玉仙说,老人现在年龄大了,记忆力下降很快,但只要问起回国的时间和那些事,老人能很快说出来。
从小受父亲对国家思念的影响,她1966年回国工作,种过地,进过工厂,整整工作了10年。
老人的儿子王玉顺说,父亲这次回来,准备了很久,在回来前就一直絮叨着1989年第一次回国时的那些事。
“现在家里的路好宽啊!”
“家里真变了!真是变化太大啊。”刚刚在入住的宾馆内坐定,老人就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着家乡洛阳的变化。“你看看,现在家里的路多宽啊!”王之平瞅着窗外说,现在的洛阳变得他都认不出来了。1989年回国时,他从缅甸到深圳用了7天时间。现在一天就够了。那时的洛阳,3层楼都算高的。现在的马路边上,随处都能看到高楼大厦。
老人看着窗外回忆说,1989年第一次回国时,“还没有政策,我都是偷偷摸摸地回来的”。
在云南过关时,要不是当地公安睁只眼闭只眼,可能还回不来。那次回来后,看到家里变化很大。这次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就像回来时坐的飞机,太快了。“父亲是司机出身。”儿子王玉顺说,老人以前是开车的。这次在郑州到洛阳的高速路上,老人一直夸家乡的路修得好。
在老人房间内,一位医生专门给老人做了血压、体温等检查。医生是洛阳医院特意指派的,以防老人身体出现不适。在老人回洛阳的几天时间内,医生将专门陪同,并定时检查其身体。
92岁老兵见到重孙女
在老人正起劲聊家乡的变化时,一位50多岁的妇女急匆匆地抱个孩子,挤过人群,擦了一把汗后,紧紧拉住老人,一声“大伯”后,就激动地哭了。“20年了!大伯,我是您侄女……”家住洛阳的王小民,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你是小民,你也老了……”老人紧紧抓着侄女的手说,“20年前你才30多岁,这一晃就是20年。”只顾打量侄女变化的老人,突然指着她抱着的孩子问:“这是?”“这是您重孙女啊!”王小民摸着孩子的头忙说,快叫老外公。“真好啊!孩子都这么大了。”老人高兴地看着孩子说,“其实,我们王家的根一直都在这里。”
据了解,老人在洛阳市区有两个亲人,一个是侄女,一个是堂弟。堂弟是洛阳一高的老师。
老兵一家在缅甸是“富翁”
“父亲总是说,我们无论走到哪儿,根都在这里。”王玉顺说,他们一家在缅甸开了一家挂面厂,收入不错。父亲有两个儿子,4个女儿。
王玉顺告诉记者,他的四个孩子,其中老大的名字是父亲取的:王长华。王之平老人用“长华”两个字别有深意,王玉顺说当年孟津县城所在的地方叫长华镇,只是后来搬迁了。王之平老人借此希望自己的孙辈勿忘故土。
王玉顺说,父亲要求孙子孙女都回国来上大学,现在几个孩子基本上都在国内上大学。他们家安装了能上网的电脑,“为了多了解国内的事情,我们不在乎多花点钱”。“厂子一年收入有50多万缅元。”王玉顺说,在缅甸这样的收入算不菲了。在缅甸,一个公务员月薪才1万缅元(100缅元约合1元人民币)。“生活算不错了,但老人还要求我们努力,他一直想让我们把厂经营得更好,争取能回国为国家做点事”。 (李娟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李娟娟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