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艺春秋》杂志:1987年的中国充满活力
2009年09月27日 13:37《世界博览》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
1931年生的日本作家、时事评论家深田介,以《新东洋事情》《最新东洋事情》、《激震东洋事情》等系列文章而享誉日本,本文主要摘录了他1987年7月至1988年4月在《文艺春秋》上连载的《新东洋事情》,文章以诙谐的笔调再现了当时日本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由笑而惊、由惊而惧的心路变化。

我心中正为日本早期中国报道难以查到着急,身边的老同事一段唠叨,倒为这段公案添了脚注。老人70出头,恰是战后初期的蒙童。据他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铁幕已徐徐拉开,美国占领军实行严厉的新闻报道审查制度,所有对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赞扬都被涂改或删除。所以他们小的时候,并不知道对岸发生了什么。直到美军撤走,新闻才有了些许自由。但又笼罩在右翼恐怖袭击的阴影下,甚至连保守政治家也难以幸免。到了高速经济增长初见成效的60年代中期,新闻报道的自由度才逐渐增加。最近的十几年,日本媒体歪曲中国的事件成了中日间一桩大公案。日本媒体只求轰动,很多报道都偏离了客观的轨道。对中国稍有善意的介绍,便被扣上 “媚中报道”的帽子。对此,中国政府和日本的媒体专家虽尽力论其非,但这种倾向一时间还难以扭转。这么一算,过去60年中,日本主流媒体较为客观地报道中国的时间,掐头去尾也就30年左右。

概括地说,60年来,日本社会对中国基本看法大致可分3个时代。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这段时期中国被看作社会进步的典型。因此,当中国发生文革之时,日本大学生也有不少人学毛泽东著作,喊着“造反有理”的口号与校方展开斗争。二是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这期间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中国则处在经济开发初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第一代领导人铸就的友好关系,使两国融洽地相处,此时日本对中国的报道比较偏重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第三个阶段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日本却陷入长期结构性萧条,两国在经济上联系愈来愈强,人财物交流也日益紧密。但接触的越多,双方互相发现的缺点也就越多,两国命运的浮沉增强了竞争心理,加上历史问题、领土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引起两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扬,这其中日本的媒体在煽动情绪对立上扮演了主要角色,两国关系呈现出“政冷经热”的态势。那么,日本没有客观的中国的报道吗?当然不是,经济信息基本上畅行无阻,因此才有两国经济关系长足的发展。

感情上的对立当然会对两国关系留下阴影。记得我在国内讲学时曾有学生提问:日本人还承认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吗?听了这个提问,最初我想笑,细想想却感到了悲哀!都说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却不得不用口传的方式获取更为真实的信息!寻找相互理解的基础!

下面的引文,来自《文艺春秋》1987年7月至1988年4月的日本作家深田祐介的连载报道《新东洋事情》。

从雾里看花到实际交往

日本战前和战后一个时期的国文教育中,汉文和汉诗教育水平非常高。中国大文豪杜甫的诗几乎人人能背上几首,尤其《春望》一诗,恰恰反映出战败后的国民心境。1947年,当他们从禁欲的战场归来,面对首次登场的女性裸体表演时,就拿自己熟悉的诗人开了个大玩笑,套着《春望》第一句,来了句歪解“国破裸身在”,立刻传扬开去。同样的例子还有长谷川如是闲的“乘败”,是从“乘胜”的反意出发,痛斥发国难财的人。

改革开放之初,日本人开始到中国旅游,中日从远眺走向抵近接触,最初的接触还是有几分浪漫的。

“有种说法认为,中国观光地的'搞活',不是由于中国的开放政策,而是由于日元汇率高涨和日本人自身的'中国幻想'导致的”。“到中国旅行的,中老年日本男性有很多'特喜欢中国的老爷子',旅游团的带队为招呼他们搞得身心俱疲。'所以是中国、还是中国、真是中国'就是形容'特喜欢中国的老爷子'的专用语。'特喜欢中国的老爷子'带着青年时代有李白诗的教科书,一面对照教科书,一面对眼前风景大加赞赏。看到长江便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太平洋战争结束时,大部分的日本人,心中都怀着杜甫写《春望》的那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心境,眺望着故乡山河。也许就连从中国复员的士兵,也假托这敌对国家诗人的心境放眼故国。靠着汉诗培育出诗情的日本人,对此(中国和中国人)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怀。”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高宇/译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