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回忆知青岁月:梦的诉说(下部)
2009年03月09日 17:59 】 【打印已有评论0

 

4、"万民折"的诞生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广袤的山西高原的黄山秃岭上开始泛绿,枯草返青,杨柳吐芽,一九八六年的春天能否给知青们的夙愿带来新的生机吗?

阳春三月,春节返京探亲的知青基本返晋,他们在北京市委门前的拜年活动着实发泄了一番闷气。与此同时,在京作了演讲的"好儿女志在四方"汇报团也回师返晋,分成若干组,在晋省各地巡回讲演。但是新鲜事儿也随之发生,凡是汇报团所到之处,知青活动就形成高潮,一边是汇报团讲演,一边是知青集会游行,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汇报团成员的汇报说服不了知青,而知青们却不断地慷慨陈词进行反驳。在忻州,汇报团两位成员在忻州剧院里面讲演,不少知青在剧院外面讲演,内容却大相径庭。会后,知青们要求与汇报团那两位成员座谈,遭到与行的省委副秘书长的拒绝,两位成员急忙钻进汽车,受到知青们的哄笑,一位成员心中极为难过,甚至休克了,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样的汇报讲演怎么能代表知青呢?他们成了工具,真够难受的。还是到晋中演讲的两位汇报团成员明智,他们在讲演结束后与知青们一起进行了座谈,表示了自己是迫于无奈,知道大部分知青反对他们的演讲内容。所以说,有些东西不是某些人想的或说的就正确,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在临汾,汇报团的讲演受到更大的抵制,知青们集会,散发了宣传资料。一位知青在宣传材料中写道:请问汇报团的同志,当你被突然哄抬起来接受殊荣的时候,你是否更多地想到"文革"给祖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当你慷慨激昂发表演讲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在充当混淆是非的工具?同时文章对某些人的无力说教尖锐指出:如果当前搞什么"好儿女志在四方"理想教育的话,那么首先接受教育的应该是一些领导同志及其子女们,他们还有几个子女留在异地、边疆?他们有什么资格在滥用特权之后对历尽磨难的平民子弟指责、说教?

官方的宣传与知青的宣传,开展了对阵。官方可以凭借掌握的宣传媒体进行,而知青们只能利用自己印刷的宣传品进行,而印宣传品的费用还是集资来的。知青们编辑的《知青简报》开始出刊了,上面刊登各地知青活动的消息、批驳文章。一些理论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知青纷纷撰文,从理论高度批驳"再教育"的谬论。他们认为:"文革"中的"上山下乡"的要害是"再教育",知青们要否定的就是"再教育"。某些人把"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与"文革"中的"再教育"混同,混淆概念,不能以理服人。一位知青写出了《再教育的历史回顾》,文中分析"再教育"的由来是一九六八年九月五日及十二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的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的编者按和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的意思说:过去知识分子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现在接受的是无产阶级再一次教育。过去是在中国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受资产阶级分子教育,现在则是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由此看来,"再教育"的提出是荒谬的,"再教育"成了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完全是"文革"的产物,彻底否定"文革",怎能不否定"再教育"呢?另一知青在一篇题为《剖析"再教育"》文章中说:"再教育"否定了建国十七年来千百万知识青年,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导下,受到良好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文革"前,广大中学生在党的阳光抚育下成长,出现了像刘文学、张高谦、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根本

不象"再教育"提出者说的那样都成了修正主义黑苗子。另外"再教育"否定知识的作用,把长期实践中,人类积累的丰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说成是反动的,谁占有的越多,就越反动,就要接受"再教育",连初一、二的尚未毕业的中学生也不放过。只有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才能改造思想,学习知识成了多余。这是历史的倒退。其次"再教育"摧残了一代人。尚未学完知识的中学生被迫中断学业,许多人才毁于一旦,连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比不上二十世纪这场大悲剧。同时文章针对有的人说"上山下乡"是"文革"前就有的做法,不是"文革"中才实行的说法进行分析:"文革"前确有少数人"上山下乡",但是自愿的,国家并不需要所有学生毕业后都去当农民。"文革"中的"再教育"迫使绝大部分中学生插队当农民,把两种插队形式混为一谈,实际上是用"文革"前的插队掩盖"文革"中错误的"再教育",不能自圆其说,更不能以理服人。这些文章把"再教育"的谬论批驳的体无完肤,起到统一知青思想的重要作用,更坚定大家为返京而奋斗的决心。一个新的、向国家最高机关及北京市政府反映民意的形式又酝酿形成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知青返京路何处,团结奋斗才是真。四月十三日,忻州地区500来名知青举行集会,知青李立宣读了由他执笔的《致中共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公开信》,号召同意此信观点的知青在上面签名,发起了全省万人签名(又俗称"万民折")活动。因为晋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文革"期间来了北京知青10万来人,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只剩万人左右了,大部分知青已利用各种手段返京或迁移他处,剩下这部分人,大都无背景,无钱财,返京无门,反映上访多次无结果,现在又只好采取联名形式再次表达心声。

历史上采取"万民折"上书的情况不少,但记入史册的不多。清朝时期,康有为等1300多学子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是著名的一次,结果没什么作用。如今知青要联名上书能起作用吗?这个暂且不表,先摘要"公开信"的部分内容在此披露:"中共中央及各级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对纠正'文革'以前和'文革'中在'极左'思想指导下处理错的历史问题,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是,在如何看待'文革'中的老三届中学生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统一的看法和公正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一九六八年的所谓'再教育'运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完全错误的,它是在彻底否定'十七年刘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前提下,以不正当的手段把北京的几十万老三届中学生'一刀切'地赶到农村,与当年大批干部下放'五七'干校一样,去接受触及灵魂、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运动实际上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在党中央提出彻底否定'文革'之后,我们至今仍留在山西的原北京知青向党和政府提出落实政策,返回故乡的要求,当然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了。'文革'中的'再教育运动'与'文革'前实行的上山下乡,无论从形式、内容和性质,我们认为都是有原则区别""令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十八年来在山西的大部分知青以明返城、暗返城都可以被人默认和理解,东北军垦建设兵团神话般地一夜之间几十万人大返城也被史诗般再现中央电视台屏幕,而我们现在留在山西的知青仅仅因为提了一个返城要求,就受到斥责和警告,甚至被公安部门跟踪盯梢,收容审查,传唤通知,个别知青遭到看守人员殴打侮辱?""'云稀未必天无泪,位卑岂敢忘国忧',请党和政府相信您的儿女,我们这一代人懂得: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我们坚信党的领导,一切历史遗留问题会在正确的政策面前迎刃而解。"这里面没有过激的言语,完全是讲道理,反映问题的口气,得到大多数知青的赞同。于是针对这封信的签名活动开始了。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通讯方式很不发达,基本靠人跑。从太行到吕梁,从汾河两岸到晋北高原,凡有知青的地方就有签名活动的进行。各地区、城镇的知青头面人物不辞辛苦,走家串户征求签名,但本着自愿原则,绝不勉强。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知青们签名踊跃,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知青也打消了顾虑。所有名字统一签在十六开的白纸上,最后汇集在知青定期召开的例会上。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征集到知青签名6900余人,可以说当时仍留在山西的北京知青,大部分都签了名,最后制作了有80多页的"万民折",装订成厚厚的一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各种笔迹签名,表达了知青们坚定的返京决心。在这样浩大的知青表达心愿的浪潮中,那区区几十人的汇报团讲演可谓相形见拙,不屑一顾了。

"万民折"复印了50份,由36名知青分为6个小组进京递交国家最高机关和新闻媒体。5月,在京城,知青代表们递送"万民折",在山西,各地知青以集会游行方式进行声援。

中南海新华门,戒备森严,卫兵持枪挺立,威风凛凛,一般百姓路过此地都是快步匆匆。三个知青代表手持"万民折"勇敢地走向大门,卫兵发出警告:不许靠近!里面快步走出一名军官,自称为003号,说有事可跟他说。知青们说明来意,说要把"万民折"交给中共中央胡耀邦总书记。003号翻看"万民折",上面的众多签名令他惊讶,建国以来,这样的签名极为罕见,可不是,在思想禁锢的年代,人们哪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呢?他小心地拿起"万民折",神情严肃,"啪"地一个立正,敬了个军礼说:"请放心,我一定转交!"

公安部,站岗的军人挡住送"万民折"知青代表的去路,知青说明来意,军人拧着眉毛说:"你们知青的事与公安部有什么关系?"不让进,也不肯通报。还是知青李立耐心说明:当初我们下乡时,2分钱就被注销了北京户口,现在快20年了,还没返回,户口归公安局管,公安局归公安部管,怎能没关系呢?接着又讲了知青痛苦的遭遇和要求返京的愿望,说得军人动了心,通报了里面,放知青代表进去,"万民折"交给了一位处长。

国务院信访处和北京市信访处是重点,他们接到"万民折"后答复:"上山下乡"大方向是正确的;不许集体上访,万人签名是不安定因素;有困难找当地政府。知青代表谈了自己的观点;1、我们反对68年"再教育"式的上山下乡;2、不能说知青活动是少数人闹事,"文革"期间到山西的大部分知青已返京,为什么剩余少数人一提返京就是闹事?3、只有反对极左路线,解决历史遗案,才能铲除不安定因素;4、既然上山下乡正确,你们现在再发动一次;5、我们提供原在山西插队的,现已返京的200个高干子女名单,让他们再返回山西,哪怕当县长、县委书记的,我们就不再提返京的事。这些问题叫信访处人挠头,不知如何回答。

这次"万民折"活动进一步显示了知青们活动的能力,比以前有更深的进展,不再局限于北京,而又上书到中央。6月14日,《人民日报》内部刊物《群众来信摘编》又刊登了曾经在一九八五年四月九日《人民日报》内参《情况汇编》上反映过知青返京要求的介休铁路工作的那位知青的来信,反映了后来知青春节在北京市委门前拜年,在晋省举行集会游行,抵制"好儿女志在四方"汇报团讲演,搞万人签名活动等情况,并谈到:知青们对"文革"期间"六八"式插队正确性表示怀疑,与"文革"前少数人自愿上山下乡不能相提并论,如果按"六八式"插队一代代下去,就是摧残人才,践踏知识,国家前途不堪设想。文章还说,知青们的要求与愿望如不能圆满解决,平息这个风波是困难的。这是国家级内部刊物再次登载山西知青情况,还是头条,表达的观点在当时是够大胆的,表明晋省知青活动波及面的深广。大有知青问题不解决,知青活动不止息的趋势。

"万民折"活动广泛发动了晋省知青,造成了很大影响,从此知青活动如火如荼,此起彼伏,成了当时山西、北京首要对付的问题之一,在知青运动史上谱写了悲壮的歌。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