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
2009年04月24日 00:1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它从1915年创办到1926年停刊,历经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作为其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曾经留学日本。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任主编。1917年,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并得以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沈尹默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陈独秀仍担任主编,因此早期的《新青年》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当时的认识和观点。

《新青年》创刊伊始就揭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猛攻。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伦理民主和用科学与理性制定事物的主张,号召青年人“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成为《新青年》上第一篇纲领性文章。他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和科学,这是陈独秀的一大贡献。

《新青年》创刊前后,腐朽的封建文学和僵化的文言文仍然统治着中国文学界,严重阻碍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自1917年2月起,《新青年》又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从而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成为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书,此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相继响应,而鲁迅则更以其文学创作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最高成就。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倡导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写实文学”,为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青年》对封建势力狂风暴雨般的攻击,震击了整个思想界和舆论界,引起封建卫道士们的极端仇视。新旧思潮的大激战猛烈地展开了。1919年1月,《新青年》6卷1号发表了陈独秀执笔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义正辞严地回答了整个封建势力的非难,对《新青年》创刊以来的宣传作了一个实际上的总结。

新文化运动从《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该刊编辑部为中心的统一战线。1919年1月,《新青年》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实行轮流编辑制。李大钊利用他负责6卷5号编辑的机会编成了“马克思研究专号”。从此,《新青年》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1919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7卷1号发表《本志宣言》,继承了过去《新青年》的民主主义精神,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从8卷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这一号上发表《谈政治》一文,从此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为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主将和急先锋,陈独秀凭借《新青年》向封建壁垒发起了猛烈冲击,在新文化运动的史册上,功不可没;在革命知识分子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同李大钊一起被誉为“南陈北李”,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界的领袖和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