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选择袁世凯而不选择孙中山
2009年04月23日 18:5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尽管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明确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的口号,并付诸实施;但辛亥革命以及随后东南革命浪潮里处于领导地位的并不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而是由同盟会分裂出去的日知会、共进社以及陶成章、章太炎为首的复兴会等反清会党。甚至这些反清会党内部为了争夺革命的主导权不惜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自相残杀,陈其美指示蒋介石暗杀陶成章就是最明显的一例。这也导致了以同盟会为首的反清会党在与北洋为代表的传统官僚精英集团的权利博弈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地步。相反北洋集团尽管出现了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起义,但未起即灭,对北洋的根本并未产生损害。而且因为吴禄贞的兴中会身份,反而使得北洋内部更加团结。

第六,北洋与同盟会的经济实力的对比

北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政治集团,集成了李鸿章所创办的洋务派的大批实业厂矿,形成了一个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官商垄断型经济实体。其经济实力不是靠兜售革命公债为经费来源的民党组织所能比拟的。而民党的经济之窘迫从黄兴与孙中山为了一万日元的革命经费而闹翻可见一斑。可以说,从同盟会开始,民党的经费问题一直到1949年都未得到解决。而当时南方各个革命派别之所以推荐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以孙中山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南方革命政府筹集经费,而孙中山的归来并未解决临时政府经济上的窘境,这也是临时政府选择向北洋集团妥协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下,袁世凯与孙中山两人一个代表了保守稳健符合中国传统政治面貌的人物,一个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革命的形象;仅就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传统力量导向而言占据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主导地位的阶层更愿意选择保守而稳健的袁世凯,而非孙中山。同时袁世凯所领导的北洋集团与当时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会党相比要具有更加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同时在相关行政工作上也更具经验,也更符合列强希望中国政局迅速稳定的期望。而以孙中山为首革命会党自身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们革命激情有余,缺乏实际治理国家的经验,其本身激进的革命主张也并未得到大部分中国人民的认同与支持。仅就个人政治魅力而言,袁世凯在经过晚清一系列政治事件之后已为当时世界所熟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政治人物,其本人晚清的官场经历也使得他在国内的政治关系上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孙中山虽然在国际上作为革命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国内的政治关系上不仅无法比拟袁世凯甚至在同盟会内部也无法与黄兴相比。

这一系列因素的对比,也就造就了双方主体命运的不同,而且只要国家仍按照正常的政治逻辑和社会结构运行,就必然带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的最终得势,而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也终究不可能实现专业革命党向一个执政党或参政党的转变。

第二个问题:中国最后为什么走向了军人专制的北洋政府,而非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政党代议制民主国家?

首先北洋集团本来就是以军事力量为纽带的政治经济集团,因此北洋的执政就凸显了其军事政权的色彩,不过事实上北洋执政时期比之孙中山的南方政府而言其民主色彩更浓厚一些。或者说,尽管北洋政府是军人执政,而非军人专制;而南方政府则是典型的革命专制政权。

另外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与宋教仁的国民党完全是两个概念,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已经发展到向领袖个人写效忠信的专制会社了,完全和民主政党政体以及近代的民主自由潮流相违背。

尽管北洋政府一向充斥着任人唯亲与国会贿选等丑闻,但不可否认的是北洋政府还是按照临时约法的构架内的组织程序下进行的人事更替。在监督政府方面,国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国会对政府的制约作用依然存在。而真正导致国会的监督权力完全被北洋政府架空的恰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党在宋教仁被刺杀一案中所表现出的不冷静以及采取制度外的暴力活动。

而如果我们具象到从北洋政府建立到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北洋政府尽管军事政权色彩浓厚,但要真正变成军人专制,仍要到段祺瑞担任总理之后。而与此同时,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早已经彻底蜕变成了革命专制政党。此时只能说是段祺瑞反革命的恐怖在面对孙中山革命的恐怖。

第三个问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而且,这个革命的结果还被袁世凯这个有着帝制理想的人所窃据?

对此,我的看法是,从太平天国起义开始,中国的政局一直表现出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以及中央政权的衰弱,到了庚子国乱、东南互保发表,更是标志着地方实力派正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而晚清的宪政改革更使得地方实力派的力量进一步加强。

而从构成结构上分析,当时的地方实力派多为旧式的士绅地主与旧官僚,这些人尽管在开办新式学堂以及新式企业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毕竟是自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守旧的,对孙中山的激进革命主张和政治纲领依然是抱有强烈抵触的情绪的。

因此,当辛亥革命满足了推翻满人异族统治的这个最核心目标后,这些人就丧失了继续革命的动力与热情,转而安于现状,希望恢复革命前安定的社会秩序。而从这个方面讲,类似于袁世凯这种成长、发迹在传统中国政治环境下的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政治强人比之孙中山这样的代表着新兴力量的政治人物更能得到占据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主要力量的守旧派的喜爱和拥戴。

而且尽管距离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已有70年,但仅就当时广大的中国底层人民而言,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切身体会与以往的改朝换代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在乡村基层社会把持政权的依旧是前清时期的官吏和乡绅,政府的组织结构上并无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这个角度说,袁世凯走向个人称帝的道路也是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必然。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