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从坡上刮过”—黄土地青春记忆(5)
2009年02月03日 11:41凤凰网专稿 】 【打印

解说:当最后一股返城风扫过黄土地,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大风过后的黄土高坡归于宁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黄土地知青各奔东西,他们中间不乏文化名人,商界钜子以及政治明星,更多的则是,平静地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是一个在北京普通的知青家庭,明小艳刚刚认识她的丈夫李秋雨时,对他的知青情结颇不理解。

明小艳(李秋雨的妻子):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他老提这些事情,当时我就觉得很别扭,你看都快结婚了,你还老说那个陕北的事情,我说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呀,还是怎么样,然后有一天他又说这个,我就真的跟他生气了,我一想起我就使劲地哭,当时就觉得,你看他那种特别对陕北向往啊,我是不理解的,我确实是不理解。

解说:李秋雨出身高干家庭,在陕北延长县安沟乡的吴家窑科村插队三年,后来当兵走后,又要求二次插队到吴家窑科村,在父母的极力反对下,才返回北京。李秋雨和明小艳婚后非常相爱,他们婚后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幸福只是一次短暂的停留,1990年,李秋雨被查出肝癌晚期。

明小艳:越来越重的时候呢,他自己也觉得他自己那个,病情特别重,我就说,我说那个你不用怕,而且我说,我拉着你手你不会走的,你不用害怕,当时他就摇头,然后他就跟我说,他说那个,等我走以后呢,他说,我把我骨灰的一部分留给你,一部分呢,就给我送到陕北,我插队的地方,后来他就说,他说你可以找王建勋,王建勋是他的中学同学,好朋友,他说你可以找王建勋,帮我办这件事情,他说送到陕北,叫一个双峰山的地方。

解说:双峰山位于陕北延长县,安沟乡的吴家窑科村,它的山形犹如女人的乳峰,因此当地人把它叫做双峰山,1969年,李秋雨就插队在吴家窑科村,这里也是知青们,常来登高望远的地方,一群从当时政治气氛压抑的北京,逃离出来的学生,在陕北这块贫困的土地上,找到了人间的温暖,这份温暖过去了多年后,却依旧让他们魂牵梦绕。

1990年的秋天,李秋雨插队时的伙伴王建勋和明小艳带着李秋雨的骨灰,来到了吴家窑科村,当老乡们得知,北京娃死后要回来的消息,他们嚎啕大哭,大家相约第二天到山上立碑。

明小艳:然后等我们到下葬那天去的时候呢,开着车到了双峰山脚下的时候,就老远看到一大片的老乡,早就到那儿了,说他们都到了快两个小时了,天亮之后就赶来了,一大片,特别让我感动。

王建勋(北京知青):村长左右看一下,怎么办?大喊一声,死者为大,咱们给他跪哈(下)吧,村长王文显一声令下,几十口子男女老少齐刷刷扑通通,跪在秋雨的墓前。明小艳:就在那一刻的时候,我才理解李秋雨,我才体会到,他对这个陕北的这种情感。

陕北老乡1:他撂不下这些社员,撂不下这儿的山,埋到这就说是,他还在这儿插队。

陕北老乡2:他先前在这插队,跟这社员的感情都好,插队插惯了,以后埋到这陕北,还好,姑姑山最高,空气好。

解说:双峰山俯瞰着吴家窑科村,这是陕北老乡守护着的,也是李秋雨生命中的最后的记忆。

陈晓楠:知青运动到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今天记忆淡去,知青的话题,已经很少再有人提起,而是否青春无悔,这个争论还是不绝于耳,众说纷纭。

曾经有一首诗写黄土地知青,说他们是一群报春的群雁,从太阳升起的北京起程,飞翔到宝塔山头,落脚在延河两岸,如今群雁散去,延河水静静地还在流淌,宝塔山的倒影依旧古朴巍峨。

解说:1985年,一部取名《黄土地》的中国影片,轰动了全世界,与此同时中国乐坛也刮起了一股西北风,这股来自黄土地,席卷着80年代的大风,似乎又向人们启示着未来。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