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东欧到底发生了什么?
2009年12月25日 16:21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热闹的舞台,冷漠的选民

11月22日,罗马尼亚将举行5年一度的总统选举。这是剧变后该国第6次总统选举。不过,一位曾经是工程师的出租车司机却对记者说:“我不会去投票,选举纯粹是政治家愚弄百姓的游戏。我曾经满腔热情去参加投票,希望新政权能改变我的生活,可是,现在我却在开出租车。”

这位司机的选择并非孤立现象。尽管各候选人正在进行如火如荼地竞选活动,但罗马尼亚选民对政治的热情、对候选人的期待今非昔比。民调显示,12位候选人在第一轮投票中将无一获得绝对多数胜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金雁认为,目前新欧洲国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冷漠化”。

不可否认,剧变后,东欧人的确曾一度非常热情地拥抱多党制——这一在西方被标榜为最民主的执政方式。

以捷克为例,20年来,在捷克这个只有1000万人口的国家,最多时一下子冒出来150多个政党:喜欢喝啤酒的人成立了啤酒党,关心生态的人创建了绿党,维护地方利益的人组建起自治同盟,无政府主义者为参与国家事务也建立了共和党,滋事的年轻人成立光头党……

但在热情冷却下来之后,人们却发现,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由于政党利益的纷争,捷克政府难以出台有利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政策。今年5月,捷克众议院通过了政府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但总统克劳斯却在7月份否决了这一计划。克劳斯的否决并非毫无道理,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强化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而是显示总统的权力和威望。

于是乎,东欧改行多党制后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虽然人们有了言论自由,但无人倾听他们的呼声。

长久下来,选民自然失去热情:今年6月阿尔巴尼亚举行了该国自转型以来的第5次议会选举,登记合法选民310万人,实际投票率仅为50%。而在波兰,某个党派在大选中高票当选,然后支持率直线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东西方夹缝里,身份的迷惘

这些地理和外交上被置于俄罗斯与美国、西欧之间夹缝的国家,往往被称为“三明治国家”。

“三明治国家”的滋味肯定不好受:就在最近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波兰部署反导系统计划生变之后,波兰许多媒体指责美国背叛了自己。“美国向俄罗斯出卖了我们。还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

苗华寿认为,有一部分人会有沦为大国牺牲品的感觉。

正是由于东欧国家奉行的“亲欧美疏俄”政策,对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影响很大,这些国家也被深深卷入了俄罗斯与欧美地缘政治博弈的漩涡当中。目前除了少数几个前南联盟解体出来的国家和阿尔巴尼亚外,当初的东欧剧变国家均已加入北约或欧盟。

然而,也有些即便已加入欧盟的国家,还是有身份迷茫。

博智洋在欧洲其他国家旅行时,遇到“老欧洲”国家的人们问起他是哪国人,“当我回答‘捷克’时,我能看见他们流露出不屑的眼光,仿佛在说,‘哦,他还不是真的欧洲人。’”

对于这种现象,朱晓中的解释是,“成为一个欧洲国家,国家身份的转变可能基本完成,但是对于东欧人融入、成为‘欧洲人’,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可能还需要另一个20年,可能更长。”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杨梅菊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