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罗马尼亚大使谈罗共下台原因历史政治亲历访谈
2009年12月23日 20:17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齐奥塞斯库原本来自人民。他1918年1月26日出生于奥尔特县斯科尔尼切什蒂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上小学时连课本都买不起。1929年他就背井离乡到布加勒斯特谋生。起初在一个鞋铺学徒,后又进一家工厂当工人。当时正值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罗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同时法西斯势力也迅速抬头。在这种背景下,齐奥塞斯库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罢工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曾多次被捕入狱。

执政初期,齐奥塞斯库心系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到全国各地视察,到厂矿企业和农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每次到国外出访回来,第二天立即下基层考察。每到一处,都同群众促膝谈心。那个时期经济发展不错,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们普遍心情舒畅,安居乐业。所以齐奥塞斯库博得人民的拥戴。视察时,男女老少兴高采烈,抢着与齐握手,向其献花。开大会或集会时,只要齐一出现,与会者便自发地站立起来,欢呼“齐奥塞斯库”、“齐奥塞斯库-罗共”。

随着在领导人的宝座上越坐越长,他自己逐渐滋长了不良作风,主要有:

一、自以为是,惟我独尊;

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三、故步自封,胡乱指挥;

四、任人唯亲,放纵夫人;

五、随心所欲,以权谋私;

六、高压控制,民心丧尽。

这些都是与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也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可悲的是,他自己居位日久,并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加上中央和地方上有些人“抬轿子”,想方设法吹捧他,他还心安理得,感觉良好地认为是人民爱戴他,他与人民心心相印。在剧变前夕的群众大会上,一些人蠢蠢欲动,甚至发出嘘声,他起初还习以为常地认为是群众兴高采烈地对他欢呼。而当时老百姓生活日益艰难,连面包都难以保证正常供应,可谓饥寒交迫。齐不顾百姓的死活,还要大搞“政绩工程”,勒紧裤带还债,使人民的煎熬“雪上加霜”。就这样日积月累,使罗马尼亚广大党员和群众对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共产党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再也不能长期忍受,这种强烈不满宛如火山,终于在1989年12月爆喷。

记者:1989年12月,面对共和国广场的混乱,齐奥塞斯库下令国家安全部门逮捕闹事的人,并严责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调动军队平息反对浪潮,但忠于齐的米列亚不愿意动用武力。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下,米自杀身亡。这个自杀事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混乱,以致军队“倒戈”。请您谈谈军队为什么会如此?

陈德来:关于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当时不服从齐奥塞斯库命令而身亡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自杀,还有人说是他杀,甚至说是齐亲自开的枪。米列亚到底是怎么死的,我想,历史总会有个交代。

军队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并经历史验证。齐倒台,罗共丧失政权,虽然不是军队直接作用的结果,但在紧要关头,齐下令让米列亚对群众动武,米作为军人,作为国防部长,竟然没有服从,以致军队“倒戈”,这对形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米列亚之死,军队“倒戈”,意味深长。

在乔治乌-德治执政时期,齐奥塞斯库于1950年任武装部队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1952年10月晋升为中将,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齐多年在军队身居高位,深知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1969年3月,他不顾自己执政后提出的不准兼职的规定,兼任新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把军队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绝对控制军队,齐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个关键部门任要职,换下一批人。齐夫人埃列娜于1972年当选中央委员后,青云直上,一年一个台阶,到1977年升为中央常设局委员(政治局常委),1979年又兼任党政干部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党政军人事大权。军人晋升,大军区人员调动,各军种兵种的人事调配等等,都要齐夫妇说了算。为了控制和建设军队,严明组织纪律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齐搞一套“情报员”制。这种特殊身份的人专门负责打报告,告密某人的表现,弄得军队内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出卖”。齐夫妇的干部政策,特别强调干部的出身和有无海外关系。不少干部和军人因这两条而不能被重用,或被撤职,或被调换工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徐鹏堂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