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首领刘邦崛起之路:从平民到砀郡长
2009年12月30日 13:20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楚汉战争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等人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一直口耳相传。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说,究其原因,在于楚汉时期留下来的史料文献比较少而零散,很多人解读这些人物的时候都只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自然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了。

首先我们来看楚汉时期的史料,总体来看,秦汉及先秦的史料是比较少的。

但是,比起依靠零碎,零散的先秦史料文献(《左传》例外),主要靠考古和猜的先秦史研究以及史料并不多的两汉史研究,楚汉史研究是比较有优势的,在《史记》记叙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的130篇章节中,涉及秦末楚汉这场仅仅持续了七年多的战争的主要人物的章节足有20余篇,不能不说是重中之重。而且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距离楚汉战争不算很久远,其真实性能够得到比较高的保证。除了《史记》外,《汉书》《资治通鉴》都曾记叙过楚汉战争,可惜的是,《汉书》基本照抄《史记》,《资治通鉴》基本是《史记》的编年体形式,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

因此,楚汉史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尤其是楚汉英雄的早年生活,出于史料的缺乏,即使是楚汉史学专家,也难以给出圆满的解答。比如如下一些问题:

刘邦到底是谁的儿子?与龙交这档子事连现在的小学生都不会相信;

作为亭长的刘邦,缘何能和县城里的几个头号大官萧何、曹参交情如此之厚?

大户吕公,在整个沛县挑乘龙快婿,为何偏偏看上“游手好闲”的刘邦?

刘邦到底有何人格魅力,作为朋友的夏侯婴甚至可以为其顶罪坐牢挨板子?

沛县起义,缘何沛县子弟公推小亭长刘邦为首?

刘邦投奔项梁,项梁为何重用刘邦,安排他与项羽作为偏师协同作战?

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我们前面说过,对于文献极少的先秦史研究,史学家一般采取了在现有文献上结合考古研究进行合理推测的做法,小编自问对楚汉史有一些研究,望下文对这些疑问的解读能够让大多数读者满意。

刘邦之父刘太公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实、有头有脸的人物。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刘邦与卢绾同一天出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刘邦四弟刘交尤其喜爱读书,他年轻的时候,广泛交游,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学者浮丘伯的门下学习。由此可见,唐诗“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刘项原来不读书”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刘邦不仅读书,而且还可能读的不错。

刘邦成年之后,十分仰慕信陵君的风范,礼贤下士的信陵君是他身不能至、心神往之的偶像,不过这个时候信陵君早已不在人世,后来他听说名士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交接天下豪杰,于是他数次徒步前往大梁,跟随张耳为其宾客,直到魏国为秦所灭,张耳出逃为止。在这数次追随张耳的过程中,刘邦慢慢侵染上了游侠的习气。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崛起   刘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钻忠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