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现代人都认同的文化人物
2010年01月18日 16:46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不应该过分渲染孔子与南子的关系

记者:现在以孔子等圣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艺术和历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甚至会有矛盾,在你看来,这类作品的创作应该遵循一个怎样的标准?

傅佩荣:我们从司马迁《史记》的“孔子世家”中看到孔子真实的一面。当时司马迁是把孔子的生平真实地记录下来,但是在最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虽然孔子出身卑微,但是通过他后天的经历以及坚韧成为了一代圣贤,我认为孔子完善自身人格过程是这类作品必须要突出的。就好像我中学时候看过孔子一个故事,说他回家的时候看到了火灾,当时第一时间就问有没有人伤亡,而并非损失了多少财物。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当时让我感到十分震撼。我认为作品就应该多呈现出这样的故事。

记者:那么在这样的标准之下,创作起来有什么样的难度?

傅佩荣:因为孔子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甚至是大家心目中其实都已经有了个定型,在创作上可能会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我最担心的还是一些作品把他与南子之间的关系夸张化了。那个时候其实南子是一个声誉不大好的妇人。我认为不应该太过渲染孔子与南子之间的关系,而应该突出孔子的成长历程。我实在担心这一点,所以希望这些作品的顾问能够多给创作者提意见。

记者:对于这类题材的拍摄,有观众认为不应该邀请日韩演员加盟,有观众又认为孔子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可以更加包容。不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你的看法怎样?

傅佩荣:我觉得请外国人来出演里面的角色没有太大关系,但关键是剧本一定要合乎一种人性逻辑。只要剧本合乎逻辑,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其实就会更多地留意剧情,并不会说太在意演员有没有外国人。有人也说,拍好这类东方圣贤的作品,会对日韩民众产生收视号召力和精神影响力,从而推广儒家文化。我对这点还是比较乐观的。就好像我有个韩国的学生,他年近70的父亲居然一直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我觉得这样类型的电视剧只要拍好了,是能够让日、韩的人民了解到孔子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因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孟子的智慧》而为大众所熟悉。他的新著《孟子的智慧》和《向庄子借智慧》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并热销。

本报记者陈祥蕉

实习生吴敏吴敏平柯芳王丹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祥蕉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