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建遗族学校抚养烈士遗孤 为丈夫赢得人心
2009年12月01日 15:47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文摘自《宋美龄全记录》  作者:寿韶峰  出版:华文出版社

宋美龄婚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陪蒋介石进行各种活动,担任其私人秘书,但很快就在一些事务中开始独当一面,发挥其管理才干,在抗战爆发以前,她主要抓的几项工作就是遗族学校、“励志社”和“新生活运动”。

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在南京创办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专门招收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子女和自辛亥革命以来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牺牲的先烈后代,以慰英灵。当时常委会决定由宋庆龄担任这个学校的校长,蒋介石、蔡元培、胡汉民、戴季陶、何应钦、何香凝、宋美龄、王文祥等人为该校的筹备委员会委员。

第二年的10月,学校在南京的中山陵园建成,原筹备委员会改称校董会。当时宋庆龄在参加完孙中山的移灵活动后就离国,在欧洲从事国际反帝大同盟的工作,所以遗族学校从筹备到成立到最后解散,一切校务问题都是由宋美龄负责的,她一直是遗族学校的常务校董。

遗校筹备时,宋美龄新婚不久,蒋介石对她说:“二姐在国外,学校的事交给你管吧!”从此她就把校长的责任担当起来。

遗族学校开办后,宋美龄和蒋介石还是很关心这所学校的,尤其是宋美龄,更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很热心地参与各项管理,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

宋美龄亲自抓学校的校务管理,她说:“我对于遗族男女两校,既然负着责任,总要希望把它们办成中国的模范学校。……所以我对两校的校务,完全由我负责进行。”当宋美龄不在南京时,则由两校讲座委员会随时讲座校务及其他各项问题,并执行管理监督权,而后向宋美龄汇报,学校的重大事情都要由宋美龄决定。

平时宋美龄每星期至少去学校3次以上,处理校务,研究问题。她常常陪同蒋介石到校视察。往往两辆小汽车同时到校,前一辆是蒋氏夫妇,后一辆是便衣卫士。两人总是会向有关人员提出不少问题,所以一般的校务都很规范。

遗族学校的创办经费,起初是以陇海铁路东段的附加税,作为学校的经费。还在中央常委会决议之前,学校筹备处就开始申领这项经费。由于宋美龄本人和多位国民党要人都是校董会的成员,学校的经费增加很快,经过公开劝募之后,竟然多达50万元以上。那时的南京政府也十分支持这所学校,每月的日常经费多达5,000大洋,后来又增加到每月1,2000元,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学生的待遇更是十分优厚,凡是入学的学生,因为都是遗族子女,所以学费一律免除,并且还由公家供给一切的生活用品。

宋美龄在美国的时候也选修过教育学,虽然一直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但却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加上蒋介石本身给她的关于军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所以这所遗族学校就成为宋美龄的美式理念和蒋介石的日本军校教育模式的一个混合体。

宋美龄把校舍选择在环境优美的孙中山陵园里。在新校舍建成前,先在南京城内租屋开办。校舍于1929年10月建成,地址正好就在中山陵园的中心,前有紫金山,后有环城河,右边是中山陵墓,左边是明代孝陵。校园内松柏成荫,还有农场千亩,四季花开不绝,春夏果蔬盈园,环境十分幽静。学校成立之初,是男女合校的,后来又在南京市内羊皮巷总司令部旧址设立国民革命军遗族女校,专门培养遗族女子,女校有学生150余名。

宋美龄虽没有教育的实际经验,但对教育问题还是颇有见解的,如对某课文中所述遵照孙中山先生“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思想观念,实施做、学、教合一的理论,她很欣赏,将其译为英文,作为她接待外宾时宣传讲解的内容。“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遗族学校的基本校训,也是宋美龄最喜欢对外人宣传的优点。她自己就说过:“我向来主张教育不但只是重视精神的训练,而手足的活动与一般的生活,也要同样的注意,尤其是对于革命先烈的子女,更要养成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和能力,使他们了解生活价值。”她还曾经要求学校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校舍,以体现此一校训。

1930年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美国人林白克来校参观,听了宋美龄的介绍,称赞遗族学校为当今“东方第一所新兴学校”。宋美龄得此嘉许,引以为荣,她重申:“我希望他们能够具有中国旧道德和现代新知识,发展蓬勃的精神,高尚的志趣,成为建造新中国的柱石。”

宋美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为国家而努力学习,她曾向学生说过:“你们不要以为你们父兄为革命牺牲,为国家尽忠,是政府应该教养你们的;要知道为革命牺牲,为国家尽忠的,还有几千几百倍遗族的子女,都没有机会来进这个学校,你们仅是少数的幸运者,得到政府的优待,你们应该对社会国家,有些贡献,来报答政府培植的厚意。不要变成只会享受不能服务的寄生虫,才不辜负受遗族教育的光荣呢!”

学校还实行军事化管理教育,注重对学生日常和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的培养。每逢学生吃饭的时候,食堂里每张桌子都有教师专门检查,要学生注意吃饭时的姿态,养成良好的风貌和习惯。

高年级学生以生产教育为基础,以学习农业技术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新的耕种方法。女学生,从五六年级起,就给以家事训练,教以缝纫、织袜、刺绣、编织、造花、玩具制造等手工艺;男生则要学习木工、竹工、石膏工等等。

遗族学校的童子军颇出风头,学生汤护民1935年曾代表中国童子军出国参加美国童子军25周年纪念大会,1937年汤护民又代表中国童子军到欧洲荷兰参加世界童子军第五次露营大会,并为代表团的队长,在录选考试中汤获得第二名。宋美龄得此喜讯,非常高兴,汤回国的第二天,宋美龄立即传见,慰勉有加。

宋美龄在南昌时,曾参观过江西的农村服务区,在南京时曾接见过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晏阳初。为了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更深一步,她决定在遗族学校也成立学生乡村服务团,以学校四周乡村,即中山门外苜蓿园到孝陵卫各乡村为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有文化、卫生、“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及娱乐等许多项目。文化方面设有平民学校一所,进行农民的扫盲工作,儿童班在白天上课,成人班晚上上课,教师由遗族学校的高中学生担任,请老师作辅导,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育质量。卫生方面在孝陵卫开设诊疗所,为民众免费医疗。诊疗所的医师由中央医院医师担任,护士由遗族女校曾受过护士训练的学生担任。

宋美龄还利用遗族学校的力量推行“新生活运动”,组织学生在要道站岗检查或进行家庭访问。娱乐方面由“励志社”经常在遗校大礼堂放映电影,欢迎民众观看。服务团由宋美龄直接领导,每月汇报一次,有一次她还特地通知卫生部部长刘瑞恒、保健司司长金宝善来参加汇报会,解决服务团药品供应和医疗技术指导等问题。服务团由于宋美龄的重视,有关机关的热心协助,一度搞得轰轰烈烈。服务团自1935年开始工作,到抗战初学校停办才结束。

宋美龄对建筑遗校同学会会舍大力支持,除筹拨大量经费外,还将她立法委员的月薪600元,捐给学校作为同学会建筑费用。她在研究同学会房舍建筑的一次会上,要求由同学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以体现手脑并用,教育实践结合的思想。

当时,宋美龄主持了筹建会议,成立了同学会会舍建设工程处,进行工程的筹备。被任命为工程处主持人的汤鹤松后来说道:“我和同学们都没有学过土木建筑,房子怎么盖,毫无所知,但蒋夫人的命令难违,我们几个同学只得到图书馆找资料,到别人工地去参观,读了很多有关建筑工程的书,经过好长时间,才摸索出建筑设计的一些门道,向蒋夫人作了报告。她看了很高兴,称赞我们一番。然后介绍我们去基泰工程公司找关颂声请教(关颂声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建筑工程专家)。承他热心指导,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叫我们修改后再送审核。半年后,抗战爆发,因此停工,没有建成。但我在这次自建同学会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建筑工程的知识和经验。”

宋美龄   遗族   学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寿韶峰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