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高举民族主义上台 德国人民疯狂支持纳粹
2009年09月01日 02:5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1919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齐聚凡尔赛,签订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凡尔赛和约。此和约之荒谬和恶劣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不仅违背了同盟国在休战前对德国的所有承诺,同时也分裂了奥匈帝国,树立了众多的东欧小国,导致东欧出现权力真空。这样不仅破坏了欧洲原先的政治均势的传统,更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

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屈辱,在许多德国人的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并没有输,而是被当权者出卖了。而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种种惩罚、限制,则是侮辱德国的标志,再加上数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哀鸿遍野,这个原先富裕的欧洲强国现在变成了一片废墟。

正是在这种贫穷、屈辱的社会中,产生了纳粹主义,每一个德国人都要求摆脱屈辱找回大国的自信,而希特勒正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是希特勒却带给德国又一次深重的灾难。正如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所说的那样:“凡尔赛和约不代表和平,这只不过是20年的休战期而已。”

在凡尔赛和约的屈辱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纳粹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就业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其反犹太人的狂热,废除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的许诺有着相当广泛的民意支持。

二战前的欧洲政治国际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创造了限制战争的两个东西,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最重要的国际性政治体制,它却有自身所无法弥合的缺陷,那就是这个国际组织建立的宗旨是消除国家间的敌对,维持和平路线。但这种宗旨或者理念却是一种硬性的规定,这种宗旨与当时各国的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是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国际联盟还有自身结构上的缺陷,那就是高谈和平理论却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国际联盟不仅不能维持和平,反而助长了世界性的摩擦和冲突。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入侵。中国政府要求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制裁,并要求日本立即退出中国领土。但国际联盟没有任何举动,只是组成了个“李顿委员会”调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行动。这充分暴露了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上的无为,这也给那些不满当时现有国际秩序并希望改变秩序的国家以力量与野心。

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法国作为欧洲第二大军事强国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法国其实自己清楚自己军事力量,虽然表面上强大,但实际上不仅装备落后,而且部队士气低落、训练不足,所以只能靠数量弥补自身的缺陷。面对德国军事力量的增长,英国不但没有同法国结盟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却视法国为欧洲和平的破坏因素,联合德国共同遏制法国。英国的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反而鼓励和纵容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再次崛起。1933年希特勒正式接任德国总理,后来又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失败,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是一次民族的灾难。魏玛共和国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懦弱,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的愤怒情绪。再加上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侮辱和惩罚,更加深了整个德国社会民众的不满。这样高举德意志民族主义大旗的希特勒正好应合了德国民众压抑许久的心理。

希特勒的目标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他要以德国为中心建立一个日耳曼大陆体系,他要联合所有的日耳曼民族共同组成一个第三帝国,在东欧和苏联建立一个庞大的“生存空间”,满足整个第三帝国对原料的需要。希特勒认为这都是为了发展德意志民族,对此无论有多少个大国与德国相抗衡都必须这么做。这种充满暴力、斗争和憎恨的思想体系,与德国人心中那种找回昔日辉煌的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仅变成希特勒国家经济军事化的民意基础,而且造成了整个世界的再次灾难。

希特勒虽然带领着全体德国人将国民经济军事化,但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仍然阻挡着德国前进的步伐,为此希特勒决定用强硬的态度铲除这些障碍。1933年10月,希特勒宣布由于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上的无为,德国退出国际联盟;为了巩固德国的侧翼,希特勒与波兰签订了为期10年的和平条约。1935年,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和约,重新恢复征兵制,理由是遏制苏联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

虽然希特勒的政策令人不安,但德国的军事力量还是要比法国和苏联要虚弱很多。所以英国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再加上英国偏袒德国的态度,法国只能自己寻找牵制德国的力量。为此法国和苏联很快就签订了互助条约来遏制德国。但这一行动遭到了英国的反对,为此英德双方签订了海军条约,以抵制法国和苏联。这样,一方面,英国对法、苏联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另一方面,法国也对英、德海军协议感到非常的沮丧。从两个方面暴露了英法两国对于欧洲安全理解的不同与差异。这就给了希特勒一个机会,让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冒险可以走的更远更快。

1935年欧洲爆发了一次让国际联盟名声扫地的事件,这就是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事件(详见《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的入侵1935——1936》)。原先根据一战后的密约规定,阿比西尼亚的经济特权归属意大利所有,结果墨索里尼并不满足,于1935年10月3日侵入阿比西尼亚,由英国出面领导的国际联盟开始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但这种制裁是非常有限,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军用物资—石油,并不在制裁之列,这样就等于变相地支持意大利的侵略行动。制裁不仅没有制止意大利的行动,却让墨索里尼投入了希特勒的怀抱,结果国际联盟从此名誉扫地。

由于国际联盟事实上的解体,再加上英法两国政策的分歧,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开始了又一次军事、政治冒险,那就是公开占领了非武装的莱茵河地区。而英法除了一些口头上的谴责外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这一事件不仅增强了希特勒冒险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大大增强了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的权利和影响力。

随着德军正式占领莱茵地区,欧洲原先的政治制衡力量却一再地虚弱下去。凡尔赛和约的力量已经衰弱,洛加诺公约已经被放弃,同时国际联盟也由于阿比西尼亚事件、西班牙内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的没有作为而受到各国的唾弃。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条约制衡德国了,只有靠世界大国才能遏制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但1937年没有一个大国能担负起这一重任。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日益孤立;法国经过1937年不仅经济倒退,政治也是四分五裂;苏联则陷入大清洗的白色恐怖之中无法自拔。现在只有英国才能有效遏制德国的扩张政策。

1937年5月张伯伦代替鲍尔温担任英国首相。上台伊始,张伯伦由于担心英国经济和战略的脆弱性,并且在英国民众中广泛流行的厌战情绪和他个人对战争前景的担忧和恐惧,于是他觉得应该实行不同以往的外交政策,即借助绥靖政策以获得持久的和平。这位首相看到德国的危险性,决定改善与意大利的关系,希望能将意大利从轴心国中分离出来。结果这一政策不仅在英国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弹,而且引起华盛顿和莫斯科对于英国政策的怀疑。

其实这种政策从根本上就行不通,因为希特勒根本就是不能绥靖的,希特勒是要颠覆现有国际秩序,建立新的有利于德国的国际新秩序,这种现有秩序的小规模调整是永远不能满足希特勒那巨大的胃口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