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武士
2009年12月18日 19:5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碗茶里藏世界,一碗茶里蕴人生”,日本茶道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风格魅力,风靡世界。它不仅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结晶,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茶道最初是一种中国大陆的“舶来品”,后来却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个宝藏。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逐渐沉淀,不断转型并走向成熟是在日本的武家时代。可以说武家时代是茶道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茶道的辉煌时期。

“茶道”之名出现于“明治维新”之后。在此之前,茶道被称作“茶汤”,即佛家奠茶、奠汤的略语。[1]茶初传日本之时,是和尚修行时的提神之物。而“道”字的含义在日本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起初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后来“道”变成了彻悟人生之路。于是“茶汤”也被称为“茶汤之道”。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茶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下面有几种对茶道的见解:谷川彻三先生认为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所演出的艺术”;久松真一先生所下的定义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熊仓功夫则认为茶道是“室内技能的一种”等[2],而其中久松真一的定义“得到了日本茶道界的普遍赞同。”[3]为叙述方便,本文将日本茶文化统称为茶道。

《神农本草》称:“茶味苦,饮之使之益思,少卧、轻身、明目”。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得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掇,与醍醐甘露抗衡”。[5]可见茶最初是以其提乏,解渴等功用为人所认识和喜爱的,在中国古代,和尚由于要长时间坐禅,需要集中精神,驱除睡魔,而喝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劳之效。因此,茶变成了僧人刻苦修行,登仙入佛的好帮手。在唐代,僧人饮茶已成为风气。《封氏见闻录》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6]文中开元即唐玄宗治下的开元年间,那时僧人喝茶之风已经盛行。不但如此,在唐代,茶还是文人雅士争先吟诵的对象。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人的传世茶诗就达到60多首。大诗人元稹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宝塔诗》留世:“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花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7]一首诗将茶的恬淡可口,惹人喜爱展露无疑,更展现诗人对茶的喜爱。

许多日本僧人因为仰慕唐朝的佛法和文化,入唐学习。樱花之国喝茶的习俗就是由这些和尚带回的。公元804年,日本的最澄大师入唐学习佛法,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而成为日本引种茶叶的第一人。后来被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在宋时多次到天台山习禅,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非常喜欢茶文化,对茶的效用也赞不绝口,回国后发誓要将饮茶文化普及,写出了日本的“茶经”——《吃茶养生记》,开日本茶道之先河。他还将茶籽送给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那里长出的茶味道纯正,被人称为“本茶”,意即正宗的茶。

日本的僧人在引进和发展茶道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武士阶层对茶道的发展和推广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192年,武家政权镰仓幕府的出现,意味着武士成为统治阶层,同时也开创了日本的武家时代。此后,直至1867年,在这长达近700年的漫长岁月里,武士皆占据了统治阶层和社会精英的位置,成为日本文化最主要的塑造者,茶道虽不能说是武士的专利产品,但与武士的积极参与创造与大力推广是分不开,那武士如何与茶道挂上关系?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辉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