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曹操墓”的被发现和被确认,舆论的质疑也一直未曾平息,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大约是为了平息争议,河南省文物局于2009年最后一天,召开了有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参加的“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现有证据足以确认河南安阳的“东汉大墓”即为曹操高陵无疑。
如果考古真是一门科学,对这一事件的争议,到此大约也可以有了了断,至少可以进入对各种争议“存而不议”的冷处理阶段。然而考古在我们这里早已不仅仅是科学,而且越来越不是科学,于是围绕此事的争议注定还不算完,而且可能越来越不算完。
可以预计的是,河南方面肯定抓紧时间大干快上,一面邀请越来越多的专家加入支持的队伍,一面投入越来越多的钱、圈起越来越多的地,以便尽快把“曹操高陵保护区”弄成既成事实。反正以后每年有4.2亿的潜在收入,这点小钱又算什么。如果以后再有人批评中部地区经济观念不强、行政效率不高,这次河南各级政府围绕曹操墓表现出的果断高效,都可以作为反击的证据。
不过既然河南如此热衷,别人自然也看得出其中的利益和门道。这两天就有报道说,安徽省已经有专家表示,为了弄清曹操墓的真相,不排除挖掘亳州的“疑似曹操墓”。如果考虑到河北磁县的曹操“疑冢”,比安徽亳州的“疑似”更有来头,河北方面说不定何时也会加入“弄清真相”的行列。到那时,三处曾经的“疑似曹操墓”都见了天日,自然不愁“真相”不大白于天下。
真相总比假象好,而且由于真相的极度稀缺,中国人对各种真相更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饥渴。但如果真相只能以这种掘墓挖坟、挫骨扬灰的方式获得,倒反而把真相本身弄得灰头土脸。
其实考古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百分之百揭破真相的学问,对于很多考古发掘,待考、存疑,或在没有否定证据出现之前的暂时认定,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以此衡量,如果发掘、确认曹操墓真的是一次纯粹的学术行为,则迄今为止的证据,足以让各方暂时搁置彼此的争议,认真投入对所发掘文物的研究和推敲之中。而河南方面的责任和任务,不过是好好保存“曹操墓”和发掘出的各种文物,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依据。与此相关,如果今后有更新的真相被发现,证明此“曹操墓”并非真曹操墓,河南方面也应该欣然接受,甚至庆幸历史的真相得以揭破。
然而,“曹操墓”的发掘从一开始就显得敏感而复杂。最初被媒体渲染的所谓专家“质疑”,其实不过表达了面对此类事件时最本能的担心和疑虑而已,而且其态度大多如网络语言形容的“弱弱地问一句”:您那些证据真的确定无疑吗?如此重大的发现,如果没有这样的质疑,倒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但面对如此正常的疑问,河南方面的回应,却显得敏感而脆弱,那种急赤白脸的劲头不仅不符合考古专业的基本原则,就一般常识而言,也仿佛是在掩饰某种真相之外的东西,以致不得不让人对其急于认定的目的产生极大的怀疑。
至此,有关“曹操墓”的真相,事实上已经转化为“曹操墓归属”的真相。真相的背后,则不是对历史的叩问和追寻,而是对“4.2亿”的垂涎和争夺。
如果钱当真如此重要,如果为了这些钱的归属必须追究所谓真相,那为了百姓和曹操的早日消停,希望各方干脆早点把所有“疑似曹操墓”都挖了,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粗暴方式,把历史留给我们的那一点神秘和朦胧彻底揭破,也顺便给后人留下一点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天蔚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