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2008年12月08日 17:58中国教育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加强对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领导和统筹,将其纳入地方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行业和企业办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推动了相关制度建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快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提倡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并明确提出,在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近年来,各地普遍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政府主导下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而且能够有效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资源,还能够在整个职业教育事业中引进民办体制,让公办职业院校学习借鉴民办职业院校“贴近市场,机制灵活,运营高效”的体制、机制和模式上的优点,实现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同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它发端于经济,应当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总体上说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我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模式和机制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以企业对毕业生喜欢不喜欢、社会对毕业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依据,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和工作业绩的评估标准。

第一,在办学方向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在培养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把德育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择业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积极推行和不断完善学分制,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可以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

第三,在办学机制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积极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院校联合招生与合作培养,充分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重点建设,在每个地市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总之,上述这“三个转变”,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职业教育起落反复和兴衰更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职业教育从自身的基本属性出发,遵循内在发展规律,围绕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不断主动进行本体自我调适,努力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技术进步、产业调整、市场变化、企业发展、消除贫困、社会就业等各种具体的和鲜活的客观需求。

教育办学体制是指国家规范教育办学行为的体系与制度,主要涉及由谁举办教育、由谁投资办学、可否有收益、学校产权关系、经营管理权的范围等重大问题。办学体制改革,主要就是改变单一的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解决好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办学的新体制和新格局。

在中国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形成了由政府包揽的格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政府确定了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这一重大变革,改革传统的教育办学体制势在必行。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开展了对传统公办学校办学体制进行改革的大胆试验,使中国逐步突破单一政府包办的教育举办体制,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