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赴日留学生:学术研究领域无亮点
2010年01月24日 10:4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其中像周恩来、李大钊、陈独秀、澎湃、董必武、蒋介石、廖仲恺等政界、军界的名人,以及鲁迅、郭沫若、田汉、夏衍、何香凝等文学家、艺术家,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而作为最高科学研究机构的中央研究院,1948年选出的81名院士中,有77名在海外取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留美学生49名、留欧学生22名、留日学生仅有6名。6名留日生当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只有两名,一名是在日本东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苏步青,另一名是在北海道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农学家罗宗洛。其他4名分别是思想家、中国历史学家、古文法专家及考古学家。⑨

四、日本方面的中国留学生教育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出现了轻视中国的风气,但一部分政治家出于联合中国同西方列强抗衡的考虑,提出了所谓的“清国保全论”,随之掀起了一阵中国热。有人主张,日本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教育文化方面也应密切同中国的联系,应积极开展针对中国人的留学生教育。贵族院(相当于二战后的参议院)议长近卫笃磨以及总参谋部的实力派人物纷纷访问中国,并与清政府的高级官僚会面,劝说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负责接收中国首批13名留学生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也于1902年访华3个月,其间遍访中国各地,还同张之洞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进行会谈,就留学生的派遣及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由此看来,清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其背景也是与日方官员的积极劝说分不开的。

1898年,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递交书信,正式提出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建议:“清政府如有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之意,日本政府愿提供费用,接纳众多的留学生进行教育……”。而他在同年写给日本外务大臣的信函中道出了接纳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意图:“受到我国感化的新式人材遍布于老帝国之内,这是日后将我国势力植于东亚大陆的长远之计……”。⑩

但是,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态度起初是比较消极的,直到1901年才决定接纳中国留学生。在此之前,主要是一些热心留学生教育的实力派人物通过个人渠道接收了部分留学生。嘉纳治五郎就是因为受外务大臣西园寺公望(兼任文部大臣)之托,接收了清政府选拔的13名留学生,而西园寺公望则是受了驻日公使裕庚的委托。

1901年日本政府决定接纳留学生之后,日本国内成立了很多留学生教育的专门机构。其中有代表性的机构(包括此前成立的机构)有以下几个。按照学校名、所在地、校长名、从事留学生教育的时间以及科系名称的顺序排列如下:⑾

东京大同学校 东京 梁启超 1898~

日华学堂 东京 宝阁善教 1898~ 正科(普通预备科、高等预备科)·

别科(预备专科 、日语专修科)

成城学校 东京 川上操六 1898~1903

(军事学校)

亦乐书院 东京 嘉纳治五郎 1899~1901

东京同文书院 东京 杉浦重刚 1901~1922 进入专业学校的预备科

实践女子学校 东京 下田歌子 1901~1910 速成科(师范科、工艺科)

·中等科·师范科·工艺科

弘文学院 东京 嘉纳治五郎 1902~1909 速成科(师范科、警务科、

(前身为亦乐书院) 理化科、音乐科)·普通科

振武学校(军事学校)东京 福岛安正 1903~14

经纬学堂 东京 岸本辰雄 1904~10 速成科(警务科、师范科、商业科)·普通科(普通科、师范科)·

专门部(警务科)

法政速成科 东京 梅谦次郎 1904~08 法政速成科·普通科

(法政大学附属)

东斌学堂(军事学校) 东京 寺尾亨 1905~08

早稻田大学清国 东京 高田早苗 1905~10 预科·本科(师范科、政法理财科、

留学生部 青柳笃恒 商业科) · 普通科·优级师范科·补习科

成女子学校 东京 山根正次 1906~07 师范速成科

以上是日本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教育机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协京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