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康熙] |
原题:“明清易代:一个平民的实话实说”
作者简介:王家范,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导。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经济史,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也有涉及。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等。
摆在我案头的,是一本由上海县人姚廷遴写的日记体《历年记》。姚氏生于崇祯元年(1628年),到41岁那年,有感于“世事之更易,人情之冷暖,涉历之风波”,动了把自己一生经历写下来留给子孙的念头。他从出生之年追溯起,一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搁笔,按年叙事,有事则记,愈后愈详,前后连贯70年,正当由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发端,一个史家给予特别关注的时期。
姚氏早年痛失亲祖、生父,依托做过两任浙江布政使的叔祖庇荫,一度不知穷愁。但读书顽劣,没有拿过功名,而后家道中落,涉足吏胥,务过农,教过书,备尝兵火灾荒之苦,逐渐体验到生计的窘迫。原稿本整理者称,由于姚氏识见有限,文辞叙述殊觉冗杂,故此书向不为通人所称许,少有流传【姚廷遴:《历年记》(稿本),原由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整理,1962年以“上海文献丛编”名义印行,数量较少。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入《清代日记汇抄》,为今之通行本,1982年4月第1版】。
但是,以另一种眼光来看,作者早年虽有官宦家族背景,而后逐渐沦落为一介平民,屡屡叹穷叫苦,历年实录所及,既有政治风波、社会动乱等时事实态报道,也有油盐柴米贵贱、邻里家庭纠纷类琐碎的家常诉说,能够直接倾听到一个识字的普通人对当时官民状况的感受,平常得像家人聊天,实话实说,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史料。
明末上海“人吃人”惨象
姚氏亲历见闻常常透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情景。例如,郭沫若曾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披露了明末西北因灾荒发生“人吃人”的惨象,叙述颇骇人听闻。
可谁都不会想到,在号称“富庶之区”的江南,上海县境内,也有同类悲剧在同时异地重演,南北对应,似为明之覆亡预发信号。姚氏记述他14岁那年(崇祯十四年),三月至九月无雨,江南大旱,草木皆枯死。其地向来无蝗,该年飞则蔽天,止则盈野,所到之处无物不光。第二年便发生大饥荒,姚氏亲见其东乡佃农一家,将榆树皮做饼食,掘草根茅根大把食之,四周乡民所在皆然。饥饿者沿路乞讨,走不多步即仆地而死。民死道路,填沟壑者无算。他夜深归家,从(上海县衙门前)馆驿桥经过,死尸横卧于道,或脚踢着,或身上走过,知已肢体僵硬。
更有甚者,桥头巷口,遗孩满路,时常有被人抱走者。后来在火神庙发现,有人将小儿煮烂用瓦?冻结盛之,肉内有指头残存。荷花池附近,有人在灶上烧煮小儿肉。西关外一老妪,常抱小儿回去,亦杀而净洗焉。南门外夫妇两人亦常抱去,邻人疑之,闻其家有香味,怪而问之,则遭詈骂,强而视之,烹小儿在锅也。姚廷遴哀痛地写道:“其惨又如此。”“人吃人”的三男两妇,都经当地民众扭送至县府,在县场上被章知县当众活活杖死。姚氏继而记道:“又有村中杀人放火者,章知县亦将其立在木桶内,活活烧死,抢劫者立时枷死,幸而不致大乱。”
与姚氏同地、同时的叶梦珠,所著笔记体的《阅世编》名气很响,为明清江南研究习用之书,这样惨酷的情景却隐匿得无影无踪,旁证了“无名文人”(整理者用语)有时确实会比有名文人更多一点说真话的勇气。【叶梦珠在《阅世编》卷一《灾祥》也谈到了崇祯十四年大旱后的上海灾情,有婴儿遗弃、妇女流离、饥民转死沟壑等语,但说“山左”易子而食,尤甚吾乡,故山陕商人足不至。似乎在上海并未发生过人吃人现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康熙年间素称盛世,实则萧条
虽然明清江南之富庶多被国内外学者津津乐道,民众穷愁潦倒的另一面也同样真切地存在着,无法完全抹去。只是此类细节存世稀少,学者不易强烈感受到而已!以小农艰辛耕作为基础的中国农业,创造出不计其数的财富,但是它本身不得不靠天吃饭,经不起风吹浪打,农家难有隔年之粮,极度的脆弱与不稳定,发达地区亦所不免。假若能够如实看待,上述惨剧的发生就决非完全不可理解。
姚氏久居之浦东,是松江棉布重要的产花地,号称“布被天下”,也种植水稻和杂粮。向不知柴米之贵的姚氏,迫于生计,在21岁那年与佃农“分种”(对半分成)东乡之田,当年收获到稻谷每亩3石,棉花80斤,又有其他插种豆类、芝麻的收益,以为种田是一项好事业,从此住下。第二年大小熟全荒,始觉狼狈。
盘算姚氏70年经历,大荒者约8年,中荒十有余年,而稻好花坏、花好稻坏者20余年,真正顺风顺水的年份不多(明确记载大有之年仅三次)。其中继崇祯十四年大旱蝗之后,顺治九年、顺治十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二年均是大旱大荒之年。康熙元年起,连续三年瘟疫盛行,十室九病,宅上无健人。总计姚氏亲族与子女,前后死于瘟疫者有十余人之多。台风、潮浸、水涝是该地农业收成的大敌。康熙十五年,春夏多雨,及至八月大雨,水溢半月而退,种花大荒,晚花仅二三十斤一亩。?熙二十六年大旱,至七月又遇大风潮,田中早稻及棉花俱大坏,花铃花盘摇落成堆,棉花收成好者仅四五十斤,晚者不满数斤,到处叫苦。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尽数罗列70年间自然灾害详情(这是研究灾害史的一份极好的原始材料),读者可以找来细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作者:
王家范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