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娱乐外衣的国学热 复兴之路在何方?
2009年07月31日 11:12深圳特区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近日,许多娱乐节目纷纷打国学牌,在收获眼球的同时也引发巨大争议

明星们的加入让《开心学国学》更具娱乐感。CFP/图

这厢《开心学国学》激战正酣,那厢《万卷楼》在深圳卫视热播,漂洋过海的《青花瓷》、《菊花台》持续在K房里余音缭绕,成都的“国学操”却处于风口浪尖……近年来关于“国学热”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过,学者火了,书卖断货了,而最近由于电视、流行音乐纷纷向国学伸出“魔掌”,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可谓“火上浇油”。但与之而来的是止不住的口水战——与娱乐联姻是国学复兴的出路还是强弩之末的叹息?

娱乐化总比古董化好

由著名主持人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打出了国学牌,经过全国海选之后,如今《开心学国学》在央视收视率节节攀升,显示出非同一般的热度。其中缘由,除了央视的品牌和选秀节目的特性外,恐怕多半是受“国学”之名的刺激。

“国学”冠之以“开心”,话题就接踵而至。支持者认为,那不失为国学普及的一种方式,比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认为“再高深的学问,如果最后只能封存于记忆中,沦为摆设,倒不如推向市场”。季羡林老先生生前也曾表示,央视开办这样一档节目对更大范围推广国学基础文化很有帮助。“其实国学不用搞得那么神秘,如果轻松一点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不也很好吗?”

尽管如此,反对者仍然不少。北大中文系副教授胡续东接受采访时就直言“这种知识权力与商业娱乐形式结合的方式很荒诞”,是将国学“低俗化”、“娱乐化”。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观众都对这种形式表示欢迎。“娱乐化总比古董化好。”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说到底,这还只是一档知识竞赛节目,只是当下众多选秀节目中以“国学”冠名的一个罢了。如何更好地对待国学,传承国学,才是人们真正关心所在。“电视节目是否真的研究国学已经成为了第二意义,主要还是迎合观众的需要,并且合理利用中国国学资源,那么这个节目就算成功了。”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兴国告诉记者,国学热不断是因为当下的社会需要国学,国学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

对国学近年来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表支持态度,他看重的是这些节目中展现的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至于颇具争议的娱乐化细节设置,他认为只要不是有意恶搞、太过离奇或者违背基本的事实,就不用回避,是完全可以设计的。

最怕娱乐化变成妖魔化

近年来人们对国学的兴趣可以说达到了近百年来的一个高潮,形成了所谓的“热”,而一旦成为社会风潮,它的表现形态和复杂程度也就加大了,必然会带来一些跟真实的历史文化关联性不大的衍生问题。比如某些学者在此“热潮”下借国学之名行商业之实。这些真真假假的问题搅和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局面,需要做仔细的梳理。景海峰认为这些现象并不奇怪,也是正常的,“任何一种文化思潮或者热点的出现,肯定会伴随着某种复杂性。”

王兴国告诉记者,事实上国学的概念是从日本移植过来的,日本人把中国的古典文化称之为国学,到了近代由章太炎从日返华后将这一概念发扬光大。“到了今天我们希望中国文化是活着的有用的,并能积极地向前发展。”有人提出,《开心学国学》将二十四节气、瓷器等作为国学的一部分是否有所偏颇?《万卷楼》中书斋先生满口之乎者也是否矫枉过正?王兴国却持相反态度:“今天我们讲国学,是要让更多的人理解国学。作为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首先要简单,才能抓住观众,内容不能像我们研究学者这样做学院式教学。要普及化,从浅层入手,才能让普通大众更容易学习国学。”

无论是知识竞赛节目还是寓教于乐的长篇电视剧,学者们认为媒体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呼吁更多的媒体关注国学,介绍总比不介绍好。问题是,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许多东西经炒作后,结果总会弄偏主题。这也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王兴国说。在媒体风行、国学普及化的今天,学者们担心用国学做节目的人会将“国学”概念过度诠释,“最害怕的是无中生有,扭曲了历史文化,这也是娱乐化国学节目的趋向和弊端。”然而国学要发展,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未来国学复兴之路在何方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上急速发展,国力大增,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日渐成长,这是今天国学热的根本动因,因此在记者采访时许多学者都表示,不能以纯学术的眼光来理解国学、研究国学,而应当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大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和解读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国学纯学术化,应使国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进大众的生活。

在景海峰眼里,今天的国学热不是一个书斋形态的,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现今十多年的走向看,动力更多的是来自民间或是社会意愿,以前是边缘性的东西,现今则成为了热点。“当前的国学热点问题切换,常常不是‘由内而外’兴起,而是整个社会风气形成之后,影响和改变着书斋里面的国学研究。”这是景海峰对十多年来“国学热”的一个观察。

王兴国则提倡恢复书院制度,但并不是以文凭的方式。“一是在学业方面增加相应国学课程,这是我们今天社会教育文化的主流,另外就是国家政策也应有相应配套。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提倡,营造一种氛围,加上媒体的配合,国学才有可能真正意义的复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梁婷 常舒艺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