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提前定调子:明年不会为斯大林全面平反
2009年12月28日 14:00南方周末 】 【打印共有评论0

其次,普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无论是担任总统还是总理,需要照顾群众的,哪怕是一部分群众的情绪。苏联的解体影响到千百万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量的群众陷入困境。人们记得,曾经有几千万选民投俄共的票。要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就必须照顾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他上台后,采取了某些措施安抚这部分选民,如使用苏联国歌的曲调,用带镰刀锤子的胜利旗帜,等等。这些措施不会改变现政权的性质,却能争取到一部分持反对态度的民众。不过,如果有人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普京想要回到苏联去,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普京的言论颇有分寸,始终同斯大林的内政,特别是大规模镇压,划清界限。每谈到斯大林和卫国战争的胜利的时候,都不忘批判斯大林的镇压政策。这次讲话同样如此,在讲成就的同时指出“所花的代价太大”,并且认为这种大规模屠杀自己同胞的做法不能简单地说成“个人崇拜”,而是“大规模罪行”,明确表示这种管理国家的方法是“不能接受的”。按照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时期都担任平反委员会主席的雅科夫列夫的说法,斯大林时期被镇压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如果再加上被牵连的亲友,不同程度上的受害者当占俄人口的一半左右。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都不能无视这部分民众的遭遇和情绪,需要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肯定工业化的成就是同卫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工业化从物质上保证了军事的胜利。但即使如此,普京也没有忘记指出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农业的落后,居民为食物而排长队的情景。如果普京说苏联时期一切多好,是“人间天堂”,那么从叶利钦到普京,他们就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就等于自我否定。

此前不久,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为2009年10月30日政治镇压牺牲者纪念日写的博客中也说了类似的话。他为当今的年轻人忘记俄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大规模镇压感到遗憾,他说:“纪念民族的悲剧跟纪念胜利是一样的。而极端重要的是,要让青年人不仅拥有历史知识,还要有公民感。要能够满怀感情地共同感受俄国历史中最悲惨的悲剧之一。”

梅德韦杰夫说,国内各族人民都遭受了以1937-1938年为顶点的恐怖。“在战前的20年期间消灭了我们人民中的整个整个的阶层和等级。实际上消灭了哥萨克。‘剥夺富农’;使农民大伤元气;知识分子、工人和军人遭受了政治迫害;所有的教会代表都遭受了迫害。”

他提醒,“10月30日是千百万遭受摧残的人的纪念日”。这是未经法庭、未经审讯就被枪毙的人们,被遣送集中营和流放地的人们,因从事“非此类”工作或因“社会出身”而被剥夺公民权的人们。那时轻易给整个家庭贴上“人民敌人”及其“帮凶”的标签……甚至一个人应有的体面的葬礼的权利也被剥夺,他们的名字长期被从历史上抹去。

梅德韦杰夫坚决驳斥为镇压辩解的论调,他说,到现在为止可以听到一种说法,这么多的牺牲是为了“某种崇高的国家目的”。梅德韦杰夫声明:“任何国家的发展,任何国家的成就、追求都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损失去换取。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高于人的生命的价值。不能为镇压辩护。”“我们很注意同伪造我们的历史作斗争。不过为什么常常认为,问题只在于不允许改写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结果。而重要性并不亚于此的是,不允许在恢复历史的公正的外衣下为那些消灭自己的人民的人辩护。”

梅德韦杰夫号召“研究过去,消除漠不关心和忘却其悲惨面的想法”。他说,“除了我们自己,谁也不会去教育孩子们尊重法律,尊重人权、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从我们民族传统和我们宗教中汲取来的道德规范。除了我们自己,谁也不会去保守历史的记忆并把它传给新的一代。”“实事求是地接受自己的过去,这是公民立场成熟的表现……脱离复杂的历史,脱离我们国家实质上是矛盾的历史,往往就无法理解我们的许多问题、现今俄罗斯困难的根源。”

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两位俄国领导人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在对待苏联历史上的问题坚持两点:一个是肯定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绩,从而也肯定斯大林在其中的作用,反对“伪造”这段历史。这主要是针对某些国家对苏联当时的政策和行为的指责的。另一点是同斯大林的镇压划清界限,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谴责反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罪行,反对以国家的“崇高目的”为借口替无端镇压辩解。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不可能为斯大林全面恢复名誉的。

普京有句名言被广泛引用:“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后一句话是落脚点,不能回头去恢复苏联,苏联作为一个时代已经结束。

2010年是二战胜利65周年,俄罗斯将会利用这个时机大张旗鼓地宣传苏联在战争中的成就和贡献,也会提到斯大林的作用,但是不可能给斯大林全面恢复名誉。普京这次主动在电视上回答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实际上也为明年的宣传定下了调子。自然,其他国家(如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等)相应地也会利用此机会从本国的历史和利益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少不了对苏联的指责。这场争论现在已经开始,明年也许还会加剧。

<< 上一页12下一页 >>
1918年   斯大林   普京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郑异凡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