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纪事:荣毅仁首提引进外资
2009年12月28日 15:1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12月25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腾飞中国:中信纪事之一 对外开放出先锋”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79年1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与棉纺织业大王荣毅仁、猪鬃大王古耕虞、钢铁大王胡子昂、新民机器厂创办人胡厥文等“工商界五老”座谈。他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并就如何发挥工商业者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征询他们的意见。

据原中信香港董事庄寿仓回忆,五老当中,有几位是要求摘除资产阶级的“帽子”,只有荣毅仁提出了吸引外资与兴办实业的建议。邓小平对此很感兴趣,让荣写份报告。

那么当时中国的人均GDP按最高的官方汇率才240美元左右,如果按照黑市的汇率只有100多美元。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闭关锁国,经济虽有发展,但与日本、四小龙相比落后得多。党内高层有识之士呢,无不忧心如焚。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改革开放探索者最形象的比喻。究竟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行之有效,又符合当时的国情呢?

深谙商道的荣毅仁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一个大胆的构想浮出水面。他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这样的一个报告,以从国外吸引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

事实上,荣毅仁最初的想法,就是成立一家私人企业,荣家在晚清和民国的经历,使他对官商不分的弊端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但是他很快就明白了中央的意图,这只能是一个国有属性的企业。

197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信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是一个奇特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公司遵循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规律和经验,仅管这些经验可能已经过时,此后它不仅是一家国务院直辖的企业,还拥有特殊的政治背景,这将为之后的各种制度突破提供某种特殊的道路。

依照当时的国情,“引进外资”来发展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面对周遭质疑的声音,如何突出重围,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办厂,究竟有多少份额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此中央决定出台《中外合资企业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外商投资的比例,包括荣毅仁在内的业内人士,便参与了合资法的起草工作。

中信公司呢,从此在中国经济舞台崭露头角,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同类企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