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尽管常胜军对敉平“长毛”有助,在解散前的两年多时间内,帮助淮军打过近百仗,攻克城池50余座,但面对这个骄横跋扈,越发不听话的畸形怪物,李鸿章总是疑忌交加,欲罢不能,从与它打交道的第一天起,李就想去掉这个心头之患。他耳朵边的声音常常是“好自遣散之,好自遣散之”。在“尊王攘夷”、“夷卑夏尊”的大清王朝,出现这样一支由洋人指挥的雇佣军,着实令人费解。
凤凰卫视2月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的慈城镇,三面环山,古朴秀丽,历史上为慈溪县治所在。在慈城镇小北门外的乱石山冈上,几块高高竖起的石碑,一直是长国人志气,灭洋人威风的象征。148年前,那个名噪一时的常胜军头头华尔,就是在这里被太平军击毙的。英勇的“长毛”给了华尔致命的一枪,让他不久便只身见了上帝。
华尔命丧皇泉,却阴魂不散,尽管常胜军对敉平“长毛”有助,在解散前的两年多时间内,帮助淮军打过近百仗,攻克城池50余座,但面对这个骄横跋扈,越发不听话的畸形怪物,李鸿章总是疑忌交加,欲罢不能,从与它打交道的第一天起,李就想去掉这个心头之患。他耳朵边的声音常常是“好自遣散之,好自遣散之”。在“尊王攘夷”、“夷卑夏尊”的大清王朝,出现这样一支由洋人指挥的雇佣军,着实令人费解。
李鸿章能如愿以偿地敲响这个“磨难星”的丧钟吗?他的淮军真的能异军突起,为自己谱写梦寐以求的“鸿图巨章”吗?
窦文涛:欢迎来到《凤凰大视野》,这两天咱讲李鸿章淮军的故事,要不说后来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早有渊源,他这个淮军最初的厉害,就离不开一帮洋人的帮忙。
话说1860年4月,一个美国人貌不惊人再次来到上海,这个美国人的名字叫华尔,要不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呢,这华尔就是个天生冒险家,他曾经抢过邮车,被美国通缉,又曾经贩卖过人口,这个人贩子,卖“猪仔”牟取暴利,他还曾经参加过法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晋升为中尉,甚至在中美洲都组织过雇佣军,他自个儿经常吹嘘啊,说我跟那个意大利那民族英雄叫什么加里波地,我们共过事。经此番华尔来到中国,又想在这大显身手。
就在那一年呢,太平军大举东进,12万大军兵临上海城下,上海就成了叫什么呢?当时叫孤悬贼中的弹丸之地。但是这个呢,到是给这个华尔这帮国际混混们,带来了用武之地。因为上海当时那帮地方官绅们,那觉得上海危险,怎么办呢?哎,他们想一个招,就叫借师助剿,以夷制贼。在他们当时的观念里,太平军是匪贼,华尔这帮人呢,是蛮夷。以蛮夷制匪贼,这就有了华尔洋枪队。
解说:“华尔洋枪队”建立之初,朝廷却一直拒绝承认它的合法地位,一次次地下谕解散。
姜鸣(近代史学家):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咸丰皇帝从北京逃到了热河承德,然后英法联军到了北京就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咸丰最后也病死在承德,没有回到北京。所以他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那么听说现在要和外国人联合起来搞洋枪队,他当然是不能同意的。
解说:毕竟是山高皇帝远,上海方面照样可以我行我素,要命的是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朝廷,而是英国。后者同样反对成立洋枪队,理由是洋枪队破坏了西方“中立”的形象,说不出口的原因,则是华尔所代表的美国利益,使他们深感不快。慑于英方威势,上海道台吴煦不得不三次宣布解散洋枪队,但每次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华尔先后三次被英方逮捕,但每次都在雇主的帮助下成功逃脱,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就像一个逃犯,而洋枪队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私生子。直到1862年前后,这种尴尬的状况才彻底得到改变。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它(清政府)有一个战略性的一个变化,它就觉得,那么英法联军敌夷,肯定不是我们最主要的敌人,那太平军是要把我推翻的,它就认为太平军是我们最主要的敌人,进而它就提出了,那我们可以跟它搞好关系,中外和好,可以“借师助剿”。
汤奇学(安徽大学教授):而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它希望在军事上给清王朝支持,但是他们毕竟是西方国家,它直接出兵,它也要考虑到当时他们所遵奉的国际上的一些游戏规则,合适不合适,正好在这个时候有这个洋枪队。
解说:华尔的洋枪队迎合了列强们的心理,英国人也开始慷慨地支持华尔,帮助他购买最新式的武器,其中包括优质的来福枪和野战炮。“华尔洋枪队”终于从“私生子”摇身变为“天之骄子”,吴煦等一帮雇主又加温加沸,制造了华尔以五百洋枪兵,打败十万太平军的神话。
1862年2月,时任江苏巡抚薛焕正式下札,命名该军为“常胜军”。不久大清皇太后,同治皇帝的诏书又隆重钦赐“常胜军”之名,并敕封华尔为副将,御颁三品顶戴花翎。到1862年8月,常胜军的发展达到顶峰,人员超过一万两千多名,且兵种齐全,其战斗力超过了当时中国的其他所有军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