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下狱关宁军即哗变 一封亲笔信即可召回
2009年12月08日 18:20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赵率教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早在辽阳失陷中就和后金军主力直接对阵,与后金野战都不落下风,在后来的“宁远大战”中驻守前屯,在“宁锦大战”中为锦州城防的主将,除了固守城池外还有外出奇袭的斩获,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将领,但“已巳之变”中赵率教却战没于遵化附近的三屯营,他是由关门去驰援遵化的,在三屯营中伏阵亡,这对明朝来讲是个不小的损失。

其实在一场重要的战役中损失一位大将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但赵率教的阵亡却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赵率教的出击实质上代表着“辽东镇”对“蓟镇”的协防支援,他的出击应该是根据一个协防的预案,不过赵率教带去的人实在太少了,仅有三四千人,遵化是蓟镇的重地,辽东镇第一时间驰援蓟镇也就只有赵率教这一支人马,但人数非常少,完全与袁崇焕给崇祯的奏折中提到的安排是背道而驰的。袁崇焕的协防安排是“增戍关门”、“往备顺天”,其中“顺天”是指的顺天巡抚的辖区,其实就是蓟镇,这跟辽东镇就是辽东巡抚的辖区一样。顺天巡抚王元雅的驻地就在重镇遵化,赵率教自“关、宁、锦防线”中的山海关去驰援遵化就是体现的两镇之间的协防,可问题是这种协防兵力投入太少了,这么少的兵力去扛后金主力无异于杯水车薪。

如果赵率教在关门能带去驰援蓟镇的兵力就只有三四千,那说明袁崇焕在关门部署的协防兵力是不足的,这种兵力上的不足所体现的是袁崇焕对后金入犯蓟镇没有思想上的准备,既然如此那么他的能力确实值得商榷,并且对赵率教的阵亡负有主要责任。

以上争议点是针对是皇太极在“已巳之变”中占领遵化以前的明军部署问题。当后金占领了遵化后准备向京师挺进时,袁崇焕正率部入援京师到了蓟州,蓟州是后金进攻京师的必经之路,这时崇祯将调度各路援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袁崇焕,让他部署蓟州防务,他自己也向崇祯保证决不让后金越过蓟州,经过袁崇焕一番部署和调度,蓟西防线逐渐形成,其他隘口如玉田、丰润、永平、通州等地也都加强了防备,后来为了将防御范围扩大而求稳妥,连密云等地也调遣了军队去加强防守。

可不曾有人想到后金居然不战而潜越蓟州,后金越过蓟州以后直扑京师,袁崇焕在蓟州城里是第二天才知道的,崇祯大为光火,于是根据以上事件便有了《崇祯长编》中对袁崇焕的一系列指控:“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大意是袁崇焕将本来聚集的四处援军都遣散到各地,从而导致了蓟州兵力的不足,最后让后金潜越蓟西,而打到了北京城下,此次防御作战袁崇焕有指挥调度失策的责任。

此处原本看来是袁崇焕的一个失误,但也有人提出袁崇焕虽然是前线总指挥,但是崇祯在京城也指手划脚,尤其要求护陵而加强密云的防备,这才将蓟辽总督刘策所部调集回了密云驻地,于是导致了蓟州兵力的空虚,最终让后金潜越了蓟西,所以这“援兵四集,尽行遣散”的责任其实应该由崇祯来负,崇祯的这个错误指挥才直接导致了袁崇焕在蓟州的兵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兵薄城下”其实也非袁崇焕的责任,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崇祯本人,而后来崇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故把这些责任全部都推卸到袁崇焕身上,而这也是崇祯冤杀袁崇焕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崇焕   哗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者不臣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