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一个商人的诞生
吉利汽车的冲压工厂内,钢板被不断地送往机床模具之下。同一排排巨大的机床和模具相比,身着蓝色工作服、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显得渺小却从容不迫。他们的镇静同激动轰鸣着的机器巨兽相比,太过冷漠。在2000多吨的重压之下,一块钢板被冲压成轿车的侧门模样。在短暂的间歇过程中,两名男工人动作麻利地把它送往下一道工序,它要接着再次承受来自顶部的压力,直到经过四道工序之后,一块完整的钢板被冲压、剪裁,变成轿车两侧的侧门。四名工人像守夜人一样站在十多米长的流水线末端,戴着白色手套的双手将钢铁托起,平移到操作台,检查每一块冲压出的车门可能出现的问题。
巨大厂房下的土地和钢铁一样,同样承受着来自机床的重压。这让李书福不能在他的每个汽车生产基地内都建立起一个冲压工厂。尽管对于汽车制造厂而言,最便捷的方式是在每一个汽车制造基地内都建立这道工序,但并不是每一个地区的土地地质,都允许每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进行这种轰鸣操作。在李书福的台州工厂内,参观者会发现冲压工厂的地面同其他工厂相比,已经有了下沉。
李书福在台州建了两座生产基地。一座在临海,一座在路桥,面积都在800亩之上。如果加上在宁波的超过1000亩的汽车生产基地,吉利汽车在一个密集的区域内有三家汽车制造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据说是在开始造车时,李书福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服地方政府拿出一块庞大的地给他。
在吉利汽车路桥基地不远,一个名叫李家窑的村庄,李书福的父母至今仍然生活在那里。后来李书福在接受访问提及自己出生的村庄时,将之描述为“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并且因此造就他“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他选择的第一个致富方式是照相。拿着父亲给的120元,19岁的男孩“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用这种方式花了半年赚到1000元后,他开了一家照相馆。
李书福赚钱的方式也像他工厂内的流水线一样,不断前行,必须进入下一道工序,由新的机器模具加以冲压。一年之后,他开始了后来被无数人描述过的“垃圾中淘金”的赚钱生意:他在洗照片的过程中,发现通过某种药水的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物质分离出来。他重复这项工作,分离出更多的金银,拿到距离台州三个小时车程的杭州出售,以此赚钱。不过这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也无人可以核实。不过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接下来他成为了一家电冰箱厂的厂长。直到这时,李书福的形象才开始和他今日的形象有些吻合——至少我们可以从一块铁皮中隐约看出一块车侧门的模样。他在1984年成为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的厂长。然后,在1986年,李书福成立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生产具有品牌的、成型的、而且受欢迎的家电。后来的媒体报道都将李书福的这段生涯描述成他早期从商生涯的巅峰。他才刚刚26岁,却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钱人。他从一个小镇村庄中的高中毕业生,用了数年时间成为当地最显赫的商人之一。
不过,当1989年6月中国决定实行冰箱定点生产时,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和科龙、美的一样没有能够登上政府颁布的定点生产目录。李书福的选择是放弃。他携带做冰箱赚来的钱去了深圳——当时中国最活跃的地方,开始了装修材料生意。后来,在海南房地产最火热的时候,他也曾经携带资金进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有的记者将之称为他 “商业上的最大失败”。不过李书福却说他从中得到的教训是:“我只能做实业”。
到这时为止,他所扮演的角色尚且是一个最常见的商人的形象:开始时为求生的本能驱使,接下来对财富的饥饿感让他从不选择行业,或者在他的选择中不会存在对行业的热爱和感觉,而只是以利润作为选择的标准。他在生意和追逐利润上具有天分,但却不能被称之为“企业家”。后一个称谓,是在他的造车生涯开始之后,才被媒体赋予他的。
焊装:草莽如何造车
冲压出来的汽车外型钣金,被送到下一个工作厂房。焊装工厂是一个温柔细致的工作场所,尽管其中弥漫着火星和烟雾。一辆整车的全车身有超过3800个焊点。正是依靠这些焊点,那些一片片被冲压出的车身钣金连接到了一起。焊点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这辆车在受到意外的冲撞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坚固。在李书福的宁波工厂内,八台机器人完成了这些焊点中的绝大多数。它们身材瘦高,拥有一双猿猴的手臂,修长而灵巧,但并不像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那么五官俱全。调试过的焊装机器人能够灵活地弯腰、捡起零件、然后焊接,它们也能自如地更换焊头。在吉利汽车的每个焊装工厂内,都有一些这样的机器人。根据每款车型的不同,汽车制造对这些机器人的依赖也不同。
李书福真正开始跟车的制造发生关联是在1994年。不过,他造的是摩托车。1994年4月,李书福宣布自己进入摩托车行业。两个月之后,他就开始宣布自己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从造冰箱开始,到进入装修材料市场,再到开始生产摩托车,李书福进入的领域都是中国曾经疯狂一时、日进斗金的行业。这三个行业在日后也都制造出了显赫的民间企业家和财富枭雄。但是李书福却不安于此。他在摩托车行业的成功让他把眼光放到一个更长远的行业:汽车制造。
1996年李书福成立了吉利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这个台州人宣布自己要进入汽车产业。如果说在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日后会带来比制造冰箱、卖装修材料和摩托车更丰厚的利润,那根本算不上远见。当时已经有无数专家跳出来声称,中国要进入家用轿车时代。此时正在出现的中产阶级对汽车的需求巨大无比,中央政府也将房地产和汽车作为拉动内需的两个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当时的一个统计显示:同等性能的大众甲壳虫,中国的售价是美国的3.36倍,别克的售价比是2.36倍,丰田花冠的售价比是2.80倍。
这样一个行业的暴利空间无人怀疑。只是当时国内汽车业似乎已经被国外汽车巨头们瓜分殆尽。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敢于宣称自己能够造出一辆整车。这个问题在日后还会被媒体反复争论。
就在此时,李书福大着胆子宣称自己要投入5个亿来生产汽车,而更多的民营企业纷纷宣称自己要进入汽车业还将是稍晚一些时候的事情。这时候一个不怕死的突然跳出来宣称自己要造车,而且是以区区5亿元,自然让人瞠目结舌——即使这5亿元也是李书福夸大的,后来媒体普遍认为当时他只有1亿元资金。
有人专门跑过去问同处浙江的鲁冠球。鲁冠球此时成名已久,上过《时代》封面,做过人大代表,也是刚刚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排名第六的大陆富豪,万象集团涉足的是汽车配件行业,鲁的造车雄心也已被世人知晓。可是鲁冠球却回答说,造车一要政府支持,二要上百亿资金,自己还没准备好。
日后被人称为“疯子”和“狂人”的李书福却有时不我待之感。他跑到了台州的另外一个下属县级市临海建起了一个面积超过800亩的制造基地,名义上说是要生产摩托车,工厂里却整日琢磨着如何做汽车。他回应别人质疑的话也被当作一句狂言:“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上两个轮子吗?”另外一句话是,“汽车就是有四个轮子的沙发”——不过李书福在日后却不再希望别人提到这些话,他的自尊心已经不能容忍外人反复提及这些话:“大家(总提这个)好像我不懂一样”。
真正不可思议的是,一年之后,1998年8月8日,李书福还真造出了一辆车。这一天,吉利豪情在临海的工厂下线。不过这一不可思议的举措却鲜有喝彩,“他摆宴100桌,向全国官员及经销商发出700张请柬,结果只来了一位浙江省的副省长,90多桌菜肴受到冷落”,后来的记述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李翔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