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札记(37)《资治通鉴》的写作范围
2009年12月28日 09:56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至此,司马光由个人修史升格为国家行为。其实早在英宗命司马光之前,司马光的《通志》就把“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帝王所宜知者”作为关注的对象。因此,有些读者便把《通鉴》看作是一部御用书,是专门写给统治者看的,表现出相当的不屑。而事实上,司马光的关注对象,远不止于此。

胡三省说,“《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矣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矣。”胡三省于发扬《通鉴》之学,居功甚伟,他的话理当不差。只是《通鉴》一书鉴于行文的需要,在礼乐兵制方面有所详略而矣。因此,张须便推重胡三省的《注》,“其属于礼乐兵制者,虽比较上大致具载,然至多亦不过百数十字而止,不读胡《注》,即不能明其梗概何若。”余多年前闲写“读《通鉴》札记”系列,与文化史迹方面着墨颇多,亦是兴趣所关。张须《通鉴学》批评是书“于文化史迹,不免贫乏。”虽是如此,可也是《通鉴》一书删繁就简的需要。

《通鉴》善写战争,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此又是是书一大特色。毛泽东称赞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其写三国赤壁之战,有别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多着墨于战前的谋略,堪称精典。是书写三垂冈一役,进而使后梁朱温哀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的小名)。”毛泽东评论三垂冈战役说:“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因而挥毫写下清人严遂成的《三垂冈》。毛之书法与严之诗作,还有三垂冈的历史布景,亦成就一段读书风流事。温公又重兵法的叙述。昆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和三垂冈一役,无不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精典战例。《资治通鉴》卷244写晚唐藩镇跋扈,温公引杜牧注《孙子》序说:“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道曰文、武,离而俱行,因使缙绅之士不敢言兵,或耻言之。苟有言者,世以为粗暴异人,人不比数。呜呼!亡失根本,斯最为甚!”此最可见温公对军事的重视,直接绍承夫子“不教民战之谓弃”的思想。故而顾炎武称“司马温公《通鉴》承左氏而作,所载兵法甚详,凡亡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日知录》卷26《史记通鉴兵事》)

《通鉴》纪兴乱之外,亦兼志卓行,又好详名公臣卿所以兴亡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曾国藩说:“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通鉴》写讲学河汾之间的王通、写山中宰相陶弘景、写陈婴之母与王陵之母,写杨修之父杨彪为避祸,积十馀年不行。凡此种种,张须说:“此等皆不关当时大局,不载固亦未为不可,而《通鉴》常摭而书之,既弥编年之憾,亦广景行之资。”温公亦是要劝人向上。至如《通鉴》写名公臣卿的兴亡败家之迹,更是让人有前车之感。《通鉴》写出身“王谢”的谢灵运,恃才放逸,多所陵忽,故及于祸,足为自恃才情者戒。

曾国藩一生极为推重是书,曾谓“六经之外有七书能通其一,即为成学。”七书者,《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文选》、《说文》及《通鉴》。其与罗少村书曰:“阁下若能熟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必有所持循而不至失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义光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