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当国(39)退居幕后 大事还是太后说了算
2009年12月24日 13:51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光阴似箭,转眼间便已经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此时的光绪已经16岁了。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帝本应该在14岁亲政(如康熙),但因为同治顽劣又不好学、16岁仍旧读不了奏折的先例,他一直到快满18岁才亲政,因此,光绪要想在14岁亲政基本就不太现实。

但光绪不一样,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因此要拖到18岁亲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在1886年的7月,慈禧发出一道懿旨,宣布让钦天监选择吉日,为光绪举行亲政大典。慈禧的这个姿态,即使是对当年选中光绪作为皇位继承人时宣布皇帝“典学有成即刻归政”承诺的兑现,也是迫于祖制和舆论的压力。对于这个决定,当时仅52岁且年富力强的慈禧想必是心有不甘,但也是无可奈何。

好在那些宠臣们对于慈禧的心思可谓是了然于胸,在慈禧的懿旨发布后,他们纷纷积极上折,请求慈禧收回成命、继续执掌朝政大权。譬如当时的军机领班礼亲王世铎,他便邀集一些大臣上折,主张“皇上亲政后,仍每日召见臣工、披览奏章,以便皇上随时随事亲承指示”。

对此,慈禧虽然看了满心欢喜,但毕竟是有违祖制,不好开这个先例。好在醇亲王奕譞这时又及时上了一折,请求慈禧进行训政到光绪20岁的时候,再做决断。奕譞的这个奏折有点不通情理,按理说,光绪是奕譞的亲生儿子,光绪亲政他应该高兴才对,但细想来,奕譞的这个表态其实恰如其分,因为他就是生恐慈禧会以光绪亲政来考验自己的忠心,如果他真喜形于色的话,恐怕对自己和光绪都会不利。因此,他在折子里透露的意思很明显,自己和儿子光绪都没有非分之想。

虽说奕譞的折子有点避嫌和虚伪之嫌,但总算是为慈禧继续把持权力找到了一个制度解决的方法,那就是训政。由此,慈禧也就顺水推舟,假装“不得已而为之”的俯承了各王公大臣们的意思:皇帝亲政,但慈禧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

为了使训政合法化、制度化,慈禧责成礼亲王世铎起草了一份《训政细则》,其中就有这样几个重要规定,一是皇帝召见外臣时,慈禧仍旧和往常一样设纱屏听政;二是处理政务时仍须请示慈禧方能决定;三是批示奏章、下发谕旨仍需慈禧看过同意后才能下发。如此一来,光绪虽名义上亲政了,但实际大权仍旧操纵在慈禧的手中。

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1887年2月7日),清廷为光绪亲政举行大典,这天上午,16岁的光绪头戴金冠,身着黄袍,脚踏龙靴,来到太和殿上接受京中大臣们的朝贺,由此开始了他一路坎坷的帝王生涯。

光绪亲政后,接下来的大事便是要挑选皇后和妃子,举行大婚。在训政后的第二年7月,慈禧发布懿旨,宣布在次年正月为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并且结束训政,将大权交给光绪。从清朝的惯例来看,光绪已经算是晚婚,不能再拖了。

慈禧对此早有准备。在懿旨发布后,内务府大臣们便开始忙乎起来,组织八旗中适龄的少女参与选秀。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了五个备选的秀女,分别为都督桂祥(慈禧的弟弟)的女儿那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和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千金。

随后,慈禧在体和殿为光绪举行选后仪式。在选妃前,慈禧拿起定情信物玉如意交给光绪说:“皇帝看谁最合适,你自己作主,你觉得合意的就可以授以如意罢。”光绪说:“选后这等大事,子臣不敢自主。”慈禧故作大度,非要光绪自己选,光绪见慈禧说得认真,便拿着如意向德馨之女走去。

慈禧见后,立刻大声喊道:“皇帝!”光绪一愕,回头看慈禧向她侄女努嘴,暗示选桂祥之女。光绪这才明白,刚才说的什么让自己来选其实都是骗人的,最后还是要按慈禧的意思来。不得已之下,光绪也只好将玉如意交给了桂祥之女,即后来的隆裕皇后。慈禧太后见光绪喜欢德馨的女儿,怕她俩要选入妃嫔的话会对自己的侄女形成威胁,恐怕今后有夺宠之忧,于是便不许光绪再选,而是直接命荣寿固伦公主拿起那对荷包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即后来的瑾妃、珍妃姊妹。

有意思的是,参加清宫选秀的女子一般都在13到17岁,如果选秀期间遇到生病等特殊原因,一般也只推迟个两三年(因为没有参加过选秀的八旗女子按制不能擅自出嫁),很少超过20岁的。但慈禧的这个侄女就有点蹊跷了,她当时已经是21岁,足足比光绪大了3岁多。而且,隆裕皇后身材单薄,脸色苍白,长相也实在是平淡,怪不得光绪看不上她。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太后   慈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金满楼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