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读春秋(10) 姜小白郁闷开局
2009年04月15日 10:13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公孙无知的短命政权仅仅维持了一个月。公元前685年春节刚过,齐国大夫雍廪发动政变,杀死了公孙无知和他的两个同谋连称与管至父。对于这件事,《春秋》的记载是:“齐人杀无知。”《左传》的记载是:“雍禀杀无知。”请注意,用的都是“杀”而非“弑”字。按照那个年代的语法,杀君为“弑”。无知既然是被“杀”而非被“弑”,说明当时的社会舆论没有承认无知政权的合法性。

《春秋》微言大义,对于遣词用字非常注意。同样是死,有的人叫做“崩”,有的人叫做“薨”,有的人叫做“卒”;有的人本来应该“薨”,却因为丧礼没有办到位,变成了“卒”;有的人本来应该“崩”,却因为死得太早,变成了“薨”。现代人也许会嘲笑古人的繁文缛节,然而只要检视一下现代教育,不难发现,其实我们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延续着古人的陈词滥调。我记得很清楚,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我写死去的爷爷,用了“逝世”二字。语文老师教育我说,“逝世”只能用在大人物身上,比如马克思逝世,毛主席逝世,周总理逝世,至于我爷爷,湖南乡下的一个漆匠,用“去世”就可以啦。

闲话少说,回到正题。

无知的死给齐国造成了权力真空。公室的子弟都跃跃欲试,准备争夺国君的宝座。这些人当中,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前面说到,小白很早就在鲍叔牙的陪同下去了莒国避祸。莒国是与齐国接壤的一个小国。小白选择到莒国居住,有其深思熟虑:一是莒国很小,不敢怠慢他这位来自齐国的上宾,不会有寄人篱下的种种难堪;二是莒国离齐国的都城比较近,一旦齐国有事,可以很快回到国内。

公子纠则在管夷吾和召忽的陪同下去了鲁国,理由同样也有两点:一来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投奔鲁国等于投奔舅舅家;二来鲁国是一个大国,一旦齐国有事,可以依靠鲁国的力量杀回国内。

可想而知,齐国的众臣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迎立公子小白,另一派主张迎立公子纠,两派人马都在积极对内对外联络,准备夺取政权。

《左传》记载,雍禀杀死无知后,鲁庄公很快与“齐大夫”缔结了盟约。这里没有对“齐大夫”指名道姓,也没有写明盟约的内容,但很容易猜得到,这是鲁庄公以公子纠的保护人的身份,与齐国的“挺纠派”接触和会晤,就立公子纠为国君的事达成一致意见。在这之后,鲁庄公亲自率领大军,护送公子纠回国。

而那边厢,齐国的世袭贵族国氏和高氏也暗中联络公子小白,准备迎立小白为君。得到“挺纠派”与鲁庄公会盟的情报,小白觉得情况紧急,在莒国派出的小支部队的护送下,也启程赶往齐国。

这是一场政治赛跑,谁先抵达齐国的首都临淄,谁就占据了主动。小白轻车简从,离目的地又近,自然快过公子纠。这一点,公子纠的师傅管夷吾看得清楚,他向鲁庄公讨要了几十乘轻车,倍道兼行,在路上截住了小白。

对于管夷吾,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管仲来说,这是他与小白第一次发生命运的交会。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眼前这位年轻人在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更为密切的联系。他甚至来不急细想,在时速接近40公里的战车上匆匆忙忙射出了一支利箭。

他历来对自己的箭法很有信心,拔箭、扣弦、张弓,发射,一气呵成。随后他看到小白口吐鲜血,面目扭曲地倒在了车上。

管仲来去如风,没等小白的随从反应过来,已经带着手下跑得无影无踪。鲍叔牙气得大哭:“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鲍叔牙为什么这么说?他与管仲之间,原来很有些渊源。

据管仲自述,他与鲍叔牙自幼相交,从穿开裆裤的时候开始,就成为了死党。管仲家里穷,鲍叔牙则是个富家子弟,很关照管仲。两个人曾经合伙做生意,也赚到了一些钱,每次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给自己多分一份,而鲍叔牙知道他穷,更需要钱,所以从来不计较。鲍叔牙托管仲办事,管仲给办砸了,鲍叔牙也没什么抱怨,反而安慰管仲说,那是时运不济,不要有心理负担。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东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