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改革开放] |
图为宁夏文联名誉主席张贤亮做客新华网。新华网张泳摄
嘉宾简介: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高中肄业后赴宁夏贺兰县乡村插队务农。1955年至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张贤亮现任宁夏文联名誉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代表作有:小说《绿化树》、《习惯死亡》等;《灵与肉》(《牧马人》)等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
张贤亮:文学就是文学不必附加"伤痕文学"的标签
[主持人]刚才提到1978年到1979年的文学是指伤痕文学吧?
[张贤亮]这是文学家的一种定位,文学就是文学,继伤痕文学之后又有知青文学、农村题材文学、公共题材文学等,其实不应该这样的分类。你说伤痕文学,后来我们又叫反思文学,实际上不必要附加这样的标签,文学作品就是文学作品,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一段什么样的痛苦时期,它不一定是伤痕,也不一定是反思,但它是如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
[主持人]有人把您的《灵与肉》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张贤亮:作为从底层来的政协委员我一直是敢说话的
[张贤亮]我们参政议政的这些政协委员,尤其我们这些从底层来的,常常会让上面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当然这要看这个政协委员是敢说话还是不敢说话。当然,我是一直敢说话的。1983年我第一次当政协委员,在中南海召开一次小会议,请一些文艺界的政协委员来谈,当时大家谈就是拨乱反正,文学艺术界还有很多冤假错案。我当时就说“关键问题是改造共产党”。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作了批示。大概在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崇拜毛泽东热。当时所有的公交车、小汽车、大卡车都要挂毛主席像章。为什么要挂毛主席像呢?说是一路保平安,成了一个“护身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