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北大荒知青的照片背后写着:“青春无悔,铁牛作证”。
赴北大荒的知青在天安门前表决心:扎根边疆。
从改造走向改革,从两极冷战到全球化,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观,从斗争为纲到和谐社会……60年来,中国的道路正在由模糊而清晰。
1949年10月1日,一个新中国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诞生。从此,激流勇进的改造开始,中国人希望走出旧势力和旧文化的窠臼,描画平等、均富的理想图景;摆脱历史的周期率,真正实现人民做主的社会。群众一次又一次被唤起,掌舵人与追随者,一起在真理与谬误的峰谷间载沉载浮。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将全方位巡视共和国辽阔版图,选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具有标志性的地域,钩沉档案,叩访证人,纵向还原特定领域60年的政治地理:天安门见证的政治风云,沈阳铁西区的崛起与沉疴,在风沙前失守的民勤和消匿又复兴的福建黄村宗族……它们一同构成可触摸、可感知的共和国史。
透过肤表的体温,把握血流奔涌的脉动。不尚虚浮的热闹,静现真实的历史。60年来家国,南都记录。
“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
在被称为“东方第一场”的黑龙江农垦总局前哨农场场部,记者找到一位“北大荒”的早期垦荒者———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坦克兵伍顺光。
时隔半个世纪,伍顺光还记得自己刚到北大荒的情形。1957年,他转业来到三江平原的八五九农场。北大荒的蛮荒和苦寒,让他震惊。“除了树林子就是草甸子,荒无人烟;住的是‘马架子’。”那是一种半截子在地底下,潮湿阴暗,土墙草顶的简陋房子。周遭的沼泽地被称为“大酱缸”,随时可陷人于绝境;一天到晚“三班倒”的蚊虫如同云雾裹胁。
伍顺光并非第一拨垦荒者。他的前辈是一批被称作“老铁兵”的转业军人。伍顺光来到北大荒的三年前,同样从朝鲜战场归国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发现,部队驻地附近土质肥沃,“肥得都冒油花了。”一个开发北大荒的宏图在他脑海里萌发了。这位曾经开发过南泥湾的将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开创者,动员铁道兵部分复员转业官兵,“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军垦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西岗成立。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女拖拉机手原型梁军,是比“老铁军”还早的拓荒者,早在1948年,18岁的她就开上了拖拉机,这位中国最早的女拖拉机手曾是这个农场的开荒队长。新中国诞生前,中共东北局先后在北大荒建起通北、查哈阳、鹤立等农场,播下农垦的第一颗种子。
八五农场成立后,铁道兵的复转官兵近两万人来到北大荒,建设了从八五一到八五九等一系列铁字头番号的大型农场。这些农场,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伍顺光来到八五九农场所住的马架子,就是“老铁兵”领着劳改犯人建的。
北大荒更大规模的开发是从伍顺光到来的次年———1958年开始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李军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