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卫文麿
(1891-1945年)日本首相,日本侵华祸首之一。1937年至1939年,1940年至1941年,两次出任日本首相。首相任期内,积极扩大侵华战争,是《三国轴心协定》的签订人。曾向蒋介石提出向日本投降的苛刻条件,发表臭名昭著的“近卫声明”。1945年日本投降后,畏罪自杀。
生平
在日本流传着“近卫文麿是富士山”的说法。这个说法源于元老西园寺公望的秘书原田熊雄,是第二次近卫内阁时原田在其内弟有岛生马家中对近卫的评价。当时他感叹道:“近卫这个人是个象富士山一样的家伙。”有岛的女儿晓子问为什么,他回答道:“从远处望很漂亮,但到了近处看就全是岩石,粗糙不堪。”原田含着泪说:“西园寺先生看着这样的人担任首相,真是很心寒呀。”
对历经三届的近卫内阁的评价直今仍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他没能阻止日中战争扩大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缺乏领导能力,负有很大责任。一种看法认为在当时军部的压力和民众的情绪支配下,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从受过法国自由主义熏陶、把和英美发展友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基础的西园寺的角度来看,近卫内阁与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意大利结盟对抗英美的外交政策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容忍的。
近卫在1919年跟随西园寺出席了凡尔赛条约签字仪式,有机会对英美自由主义进行感性认识,为什么他还会与英美相比却选择与德、意两国结盟呢?在前一年他发表在《日本与日本人》杂志上的题为《排除英美本位和平主义》的论文中可以找到解开这个谜的关键答案。
他在论文中写道:“英美和平主义实际上是利用维持现状之便的得过且过主义,与什么正义人道毫无必然关系。我国的理论家们沉醉在他们宣传的美丽辞藻之中,认为和平即是人道。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德、意并无二异。在应打破现状的日本却高唱着英美和平主义,对国际联盟象祈盼福音一样渴盼仰止,实为卑躬屈膝,与正义人道相比实为蛇蝎而已。”
可以看出,近卫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秀论世界观的反抗心理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这与活跃于明治时期政坛的其父近卫笃麿的影响分不开。笃麿当时看到清国遭到欧美列强的吞食非常愤慨,提出东亚保全论,主张结为日清同盟。1902年他主持开设东亚同文书院,反对欧美和俄国主导支配中国,希望推动亚洲主义。这种思想在近卫的论文中也有所体现。
“排除英美本位和平主义”论比其父的思想更加鲜明,奠定了近卫在组阁后即结成日德意三国同盟、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的理论基础。近卫跟随西园寺出席凡尔赛会议时途经上海,应孙中山请求进行了会谈。孙文也是在上海英文报纸上读到了他的论文才起了和他见面的念头。
但是近卫又并不是一个坚定的亚洲主义者。凡尔赛会议结束回国后,他原本计划到美国游学(因亲戚反对而未成行),说明他认识到如果将美国排除在外就不可能谈论世界事务。而且在他生活的明治时代,贵族家庭日常生活中弥漫着欧美气息。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近卫从小时候起就对欧美有着亲近感。
近卫文磨出生于1891年,其家是“五摄政” 家中的第一家。他是其父笃麿的长子。根据华族令,笃麿被封为公爵,之后担任了贵族院议长。文麿十四岁时其父亡故,他的母亲早在他出生后八天就因产褥热去世。笃麿又娶了文麿的姨母贞子续弦,而文磨一直将其姨母当成亲生母亲,直到长大后才知道真相。后来他感叹道:“知道这件事后让我觉得世间充满谎言。”大概这就是他对任何事都执怀疑态度的根源所在。
近卫在京都大学就学时作为世袭议员进入贵族院,开始接触政治。大学时代的近卫曾向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河上肇和哲学家西几多郎求教,对革命性思辨理论十分倾倒。大学毕业后,他挂名在内务省,参加了贵族院内政友会的森恪组成“宪法研究会”,致力于贵族院改革。1932年,他就任其父也曾担任过的贵族院议长,之后成为继任首相的呼声渐起,在国民中的威望不断增高。
“二?二六事件”后冈田内阁总辞职,天皇命近卫组阁,他以健康理由拒绝了。近卫之所以坚决拒绝组阁是因为他认为“即使有天皇命令,但陆军内部没有可以商量政策的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