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项王非政治家 汉王是高明的政治家
2008年07月17日 09:56人民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汉朝]

毛泽东读书,最注重这些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为我所用。他读《史记》后曾总结项羽有三误,其中之一就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解除了应有的军事戒备,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违反协定东进攻楚。由此联想到1949年4月,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党政府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毛泽东对此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古绝唱。所以说毛泽东读史论政、古为今用已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郭嘉,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初投袁绍,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以多谋善断著称。

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多次谈论郭嘉这一历史人物,他讲得最多的是3月2日中央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把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一股脑儿地讲了出来:“三国时候,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郭嘉建议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进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夹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过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摆下战场,结果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着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搬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了起来。袁尚把哥哥袁谭包围在山东平原,哥哥眼看要亡党、亡国、亡头,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然后再去消灭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他还说:“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毛泽东认为,做领导工作的,最忌讳者就是见事迟、得计迟,成败关键在于抓住要害,当机立断。

毛泽东反复谈论这一历史人物,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期间,毛泽东两次找他原来的老秘书人员李锐、周小舟、胡乔木等人谈话,当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被搞乱了以及谈到将由陈云出来主管计委工作的话题时,毛泽东引用了《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他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他还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很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是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能得到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某工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了点乱子,不要埋怨。毛泽东与他谋事的老秘书人员的这番谈话,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心愿,就是希望身边多出几个郭嘉式的人物,为他出谋献策。

在毛泽东看来,张良、萧何、郭嘉、韦睿等历史人物都称得上是多谋善断的高级秘书参谋。毛泽东之所以在各种场合大谈这些人物和事迹,一方面反映了他能够把自己从读书中得到的东西恰当地运用到指导现实工作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他对多谋善断的高级参谋秘书人员的渴求和期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