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非我首创
2008年10月23日 11:08新华网 】 【打印

新华网南京10月22日电 题: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

记者蒋芳

1978年,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中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解放思想的先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文章的作者——当年43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个人命运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退休。

30年后,记者在江苏省政协的一间办公室里,见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73岁的胡福明已白发苍苍。多年的政治生涯并未磨灭他身上的学者气质,办公室的书桌上堆放着高高的书籍,烟灰缸里满是烟蒂。“我还是喜欢读书、研究、思考些问题。”

回忆起30年前文章出炉的前后,胡老坦言:“文中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每个高校的哲学教师都懂。只是由我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把它写了出来。而文章发表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同中国的许多老百姓一样,在1976年的金秋十月,胡福明也以饮酒吃蟹来庆贺“四人帮”的倒台,并积极投身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

“在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召开的揭批‘四人帮’大会上,我都是第一个登台发言者。南京大学是‘文革’十年浩劫的重灾区,批斗、游街、劳动改造,我都经历过了,肉体上的折磨还在其次,思想上的禁锢是我最无法忍受的。”胡福明说。

然而,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史称“两个凡是”。

“这篇文章一出来,我当时真是吃了一惊。这等于给揭批‘四人帮’的热潮泼了一盆凉水,等于回到了‘文革’老路子上去。但我也很快意识到,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批判‘四人帮’、批判‘文革’错误路线的靶子。”胡福明说。

但让胡福明感到心里没底的是,“两个凡是”高调地打着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子出现。照此逻辑,批判它就等于否定毛主席,否定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什么比这个罪名更大了。“打仗也要讲策略,在那个年代,直接点名去批社论,我敢写,也没人敢发。”胡福明说。

1977年的三四月份,正是胡福明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犹豫了一个多月之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最终占了上风。“如果我没发现问题也就算了,但发现了却不去批判,就等于失职,说不客气点就是当了逃兵!”胡福明暗下决心开始动笔。

1977年的7月初,南京异常闷热,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每晚去陪夜的时候,他就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带到医院,就着病区走廊上的灯光查阅资料,蹲着身子在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实在瞌睡了,就把三张椅子拼起来躺一会,醒了再看、再写、再改。五天后,妻子出院了,提纲也大致写成了。

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左右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哲学组的王强华。

文章寄出去整整四个月没有一点消息,好友姚诚对他说:“你现在是‘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了。”言语间不无悲壮之感,胡福明也说:“文章写好后,此生不得安宁了。”

一直到1978年1月19日,胡福明才收到了王强华的来信及文章小样。后经反复共同讨论和修改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0日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于第一版,新华社于当天转发了文章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发。

正如胡福明所料,文章一发表,就被一些人批成了“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然而,正是这篇被批为“砍旗”的文章,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注意。

此后的事情被载入了史册。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对这篇文章的观点表示明确支持,严厉批评了教条主义,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同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蒋芳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