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邓小平与华国锋斗争的政治艺术(图)
核心提示:邓小平抓住了两句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华国锋无回旋之地。 |
被毛泽东指定为接班人的华国锋
这是1976年1月19日的《时代》封面,“周的继任者邓小平”。
向“两个凡是”挑战,既需要政治勇气,又需要政治艺术
“两个凡是”从哲学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从政治上讲是保守的、停滞的。但是,对当时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坚决执行“文化大革命”路线而得到权力的人而言,“两个凡是”是必须固守的防线。守住了这一防线,
就保住了既得利益。从当时的群众感情上看,“两个凡是”还有相当的基础。群众这种朴素的感情被既得利益者利用,就形成了相当大的阻力。所以,在毛泽东逝世后的一两年内,向“两个凡是”挑战是有风险的。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华国锋、叶剑英写了一封措辞十分巧妙的信。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说这封信措辞巧妙,第一,它表现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的姿态。不仅现在高举,而且世世代代高举。第二,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而且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三,它完全采用当时流行的政治术语,没有一丝“反潮流”的痕迹。但是,这封信的内容却是反潮流的。它悄悄地用“准确的、完整的”这两个伸缩性很大的词语,替换了毫无伸缩性的“两个凡是”。
华国锋可能还没有觉察到其中的深刻用意,5月3日向全党转发了这封信。
相关阅读: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