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记者见证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曾把特区当笑话
2008年01月07日 07:38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核心提示: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后回望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对中国变化的赞叹。就连外国媒体也称,三十年,中国的变化惊人。

1979年的中国农村

美国《新闻周刊》年前刊发署名文章称,三十年前中国到处都是废墟,人民愚昧而贫穷。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文章题为《从毛泽东时代到现在》,要点如下:

经济特区

1979年1月1日,机会终于来到,美国与中国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当时没人能肯定中美关系的蜜月期能够持续多久,因此我立刻就申请了签证。2月20日傍晚,我拖着沉重的旅行箱,带着给亲戚们的礼物,踏上了从北京南下的119次列车。简陋的硬卧车厢中缭绕着香烟的烟雾,其他乘客都好奇地盯着我看。他们用来装行李的不是廉价的旅行袋,就是破布片缝成的挎包。天气寒冷,但一些人只穿着旧式的布鞋。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兴致盎然地想听我讲美国的事情。

从北京到苏州共有700英里,这趟列车却走了21个小时。那一年我哥哥37岁,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全家与岳母住在一起。他5岁女儿一见到我就围着我团团转,嘴里喊着姑姑是个“外国人”的话。哥哥的家就是一间方形的屋子,中间由大柜子分成两个面积在12平方英尺左右的区域,没有卫生间,只有夜壶。哥哥知识分子气很重,说话轻声细语,生性乐观。他在一家丝绸厂做夜班工人,月工资只相当于26美元。然而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家里有木地板,有天花板,和一个能养点鸡的小院子。他最大的遗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失去了所有藏书。

那时毛泽东已经去世,邓小平释放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力量。前一年的夏天,党的领导人邀请外国记者到与香港接壤的地方参加一个奠基典礼。而我当时就是驻香港的记者。深圳以前是个小渔村,是邓小平选择了这个地方,把它作为自己开始伟大实验的区域。深圳随后成为了一个具有试验性质的"经济特区"。与我同行的西方记者不屑一顾地看着这片代表中国未来的泥泞地,很多人把这样的设想看成笑话。然而,30年之后,深圳成为一个拥有1200万居民的大都市。当年的小棚屋成了一排又一排的办公大楼。

如此巨大的变化已经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的各个地区发生。30年前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

我很幸运,从当年乘坐119次列车开始,中国这段时期内的旅程也成了我的旅程。就在苏州之旅的第二年,《新闻周刊》聘用我负责在北京的分支机构,那是共产党执政之后,美国杂志首次在北京设点。从那以后,我亲眼目睹了这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快、最深远的变化。对于推动中国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崛起的诸多力量,我们没有办法概括。但是,通过观察这些力量对个人生活的改变(譬如我的和光远的),是能够判断出它们的影响和规模的。

 

相关报道:

任仲夷谈邓小平与广东的改革开放(组图)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鲜为人知的细节

〖回放〗习仲勋:“杀开血路”倡建特区第一人

习仲勋复出主政广东 叶帅亲授机宜(图)

田纪云回忆:近距离感受邓小平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