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弟到历史伟人——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2007年12月14日 07:22人民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核心提示: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

农家子弟毛泽东

成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

成功的关键: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

1977年4月,周扬对采访者说:我和毛主席接触的时间很多,“我们谈鲁迅的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条是很厉害的。主席的伟大也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王明这个人也读了些书,但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从书本中吮吸知识,也从书本中增长才干。他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酷爱读书。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泽东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和7年西学教育,还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贪婪地读,拼命地读”,看了大量的书,“度过了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籍杂书,潜心研读世界名著及各种流行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热烈崇拜,对世界英雄豪杰异常敬仰。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进化论等等,都被他兼收并蓄。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他更为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其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17年长达4000年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巨著。有许多部分则反复阅读,看过5遍以上。《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另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记录15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贯穿1362年历史,总计294卷。毛泽东一生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人推荐。毛泽东对读书的态度是读而不死,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驾驭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和辩证地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其次,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己从小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1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了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毛泽东的这个身世与经历在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中绝无仅有。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须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要由农民组成。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诚如他后来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的理论说到底也基本上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页:成功的秘密: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相关报道:

闻听蒋介石逝世 毛泽东悲伤不已(图)

林彪哥哥林育英:毛泽东唯一为之执绋抬棺的人

毛泽东赞一国民党将领:我看林彪打仗不如你

历史真相:毛泽东牵着蒋介石反“台独”(图)

建国初期: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的分歧(图)

揭秘:周恩来去世时 毛泽东为何没有去探望(图)

揭秘:毛泽东第一次带杨开慧回老家的故事 (图)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