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夏都”——北戴河的历史变迁(图)
2007年12月05日 09:12南方周末 】 【打印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

到上世纪30年代,北戴河已成为远东知名的避暑旅游地。那时,饭店、旅行社、餐馆红火一时,网球、垒球、高尔夫球、焰火、舞会、电影等新潮活动在这里出现。

团队优惠、往返打折等今天人们熟悉的旅游促销方式,在当时的北戴河便已实行。

当时的北戴河,虽然表面上平民百姓均可自由来往以及定居,但主要居民和旅游者,实际上还是来自北京的高官和外国人士,这些人中就包括张学良、顾维钧、徐志摩、斯诺夫人等中外名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组部在北戴河建立最早的疗养院(后更名为中直疗养院),随后在学习苏联的浪潮中,中央许多单位在北戴河建立疗养院。北戴河遗留下来的七百多栋别墅,绝大多数供疗养院使用。

1953年秋天,中央决定暑期在北戴河办公。1954年,国务院规定北戴河休养区的使用方针:为中央暑期办公服务。

当时,北戴河接待的主要为中央领导、劳模、中外专家和外国驻华使节等。在平民百姓的眼中,北戴河已成为神秘的“圣地”。

为活跃北戴河暑期文化生活,国家曾专门调拨文物,包括一些贵重的瓷器和宫廷用品,陈列在北戴河劳动人民文化宫里。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大多曾在这所文化宫里为来宾进行专场演出。

毛泽东自1965年起不再来北戴河,中央暑期办公自然中止。到“文革”期间,中直机关许多干部也被批斗下放,近40所疗养院几乎全部停办。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梁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