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她们仍在抗战——三位中国“慰安妇”的痛苦人生
2007年07月17日 10:00南方周末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中国“慰安妇”资料馆目前只能容纳研究中心现有资料的五分之一。图为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慰安妇”林亚金(左),韦绍兰(中)及其日本血统的儿子(后),万爱花(右)  赵昀/图

她们曾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慰安妇”。对她们来说,那场战争并没有结束,来自身体与心灵的伤痛,直到生命结束那一刹那方能终止。

7月5日,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在上海师范大学开馆,这是继韩国首尔、日本东京之后,全世界第三个有关“慰安妇”的纪念资料馆。

资料馆展示了“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历时15年调查研究所得的各种资料,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里的富士山木雕、门板等实物证据,还包括当年日军士兵强奸中国慰安妇使用过的避孕套和其他资料,还有大量关于慰安妇研究的影像和图书资料。到目前为止,这些证据首次向社会公开。

参加开馆仪式的有请来的中国“慰安妇”对日诉讼第一人万爱花;曾作为原告走上日本法庭的海南黎族受害者林亚金;最近被发现的广西桂林幸存的“慰安妇”韦绍兰和她日本血统的儿子;还有李碧华的纪实文学《烟花三月》里主人公袁竹林的养女,和一直在推动对日诉讼的王选及旅日中国电视人朱弘。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鹤冈千晴、副领事西野幸龙突然出现在资料馆内,在苏智良的陪同解说下,他们一个展板一个展板地看过去,并不停地拿笔记录。足足有半个多小时,副领事边看边记录。临走前,鹤冈千晴在入口的“慰安妇研究”图书义卖处停住,他看到墙上的文字说明:售书款将全部捐给慰安妇资料馆。翻阅一会,他掏钱买下了一本书。

袁竹林 湖北 已故

2006年3月29日,84岁的袁竹林因脑溢血昏迷不醒在广东湛江去世。第一时间接到袁竹林养女程菲(小毛)电话的李碧华心乱如麻,接连写下两篇博客,“祝老人平安上路,忘掉今生恩怨情仇,一切解脱了。”

1992年,袁竹林的养女程菲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一篇名为《索赔潮起于民间》的文章后致信作者童增,询问如何替有“慰安妇”经历的养母袁竹林向日本方面索赔。

1998年8月,应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成员何俊仁邀请,童增带着袁竹林和养女程菲以旅游者身份参加了香港“九一八”研讨会。在童增的劝说下,袁竹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含泪把自己隐藏了50年的被迫当“慰安妇”的经历彻底公开。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为香港《壹周刊》杂志写专栏的作家李碧华,接下来,李碧华对袁竹林进行了专访。

不久,李碧华连续发表了《竹和葵在天涯》、《火泽睽》两篇报道。袁竹林参加了由加拿大史维会主办的会议,她代表中国“慰安妇”,与菲律宾、韩国受害者一起出席作证,在加拿大引起了强烈反响。

袁竹林1922年5月16日生于武汉,父亲袁胜阶,母亲张香之,她是3个女儿里最大的。因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把3个女儿都送人做了童养媳。15岁时袁竹林结婚了,丈夫汪国栋是汽车司机,两人婚后感情很好。

但袁竹林没有想到,结婚才一年时间,日军进攻武汉。汪国栋奉命转移到四川重庆,把袁竹林留在了武汉。认为媳妇在家吃白饭的婆婆强逼袁竹林另嫁他人,和一个叫刘望海的人结婚。17岁时,袁竹林生下一个女儿,取名荣仙。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