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并非万能: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失望而自杀
2006年12月01日 09:24南方周末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中国传统政治在“作为”方面的要求不高,故产生与此配合的轻徭薄赋政策,不提倡政府与民争利。问题在于,这样的“小政府”在遇到外患时便常显捉襟见肘之窘境。清季政府就陷入这样的处境:不作为则无能,欲作为则无财,而解决之道又处处威胁自身的统治正当性。最后不得不实行“禅让”,但易姓之外的问题并没有随着民国代清而解决,所以对政治人物的真正考验是在此后。但民国最初几年,各方气度眼光都不够远大,民间因之产生不满。梁济看到,实行不久的共和体制不仅未能改善社会风气,反而使之恶化,至“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若正义、真诚、良义、公道等“吾国固有之性、立国之根本”丧失,则国将不国。这就完全辜负了清廷因爱民而逊位之心。他只有以身作则,“以诚实之心对已往之国”,以唤起世人亦“以诚实之心对方来之国”。他的自杀既是殉清又不止是殉清,而是殉中国。

对不少中国人来说,1918年秋天是个可喜的季节,据那时进入开封二中读书的郭廷以回忆,“有几件事使我们学生很兴奋。首先是徐世昌当了总统,我们本来不知徐世昌是何许人也,但知道他是翰林,是文人,美国总统大多是文人,现在中国文人居然也可以做总统,当然是可喜的现象”。其次是“欧战告终,协约国胜利。中国也是协约国的一员,学生们又大为高兴,彼此大谈公理战胜强权”。再加上国内南北双方也各派代表准备和谈,“眼看国内也将和平统一,全国上下对国家前途都抱着莫大的希望”。

在很多人对1918年寄予希望之时,前清京官梁济却看出了大问题,他在这年11月10日以自杀警示国人。从后见之明看,梁济弃世的时机选择实在不佳,几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胜而结束。中国居然成了战胜国,举国皆感喜从天降,形成一次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普天同庆的祝贺”。直到次年5月初巴黎和会带来的绝望之前,几个月的一片乐观之声无形中删略了一些不那么如意的消息和言论。故梁济不仅未曾达到他的警世目的,甚至没能影响到多数人的愉快心情。

有一种说法,行为也是文本,而文本一旦脱离作者之母体,便获得独立的生命。这是文学家欣赏的理论,也更多适合于文学(如《红楼梦》就可以脱离作者来看,很长时间里读者不知谁是作者)。但史学就未必然,一件有意识的个人行为,尤其是那些非常规的行为,对行为主体本身的立意,不能不充分考虑,认真对待。

梁济的自杀也颇为人所道及,因为他明言自己“系殉清朝而死”,当时和稍后多数人大致都是由此认知其行为,而研究者却往往超越于此而立论。其实行为者的自述是不容回避的,否则无论褒贬都不啻将其视为“独立生命体”而随意解读。然而这是一次有计划的死,梁济曾用了几年的时间相当仔细地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弃世,特别希望世人按照他的设计来认识他的自杀,故确应更仔细地考察他本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欲知梁济为什么要殉清,或需简单回顾民国代清这一史事。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作者: 罗厚立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