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两个不同语言的人第一次碰到,是怎么交流的?


来源:壹读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壹堆饭“超嘲吵耖!”同学在后台提问:“世界上第一个翻译是谁?为什么他能知道两种语言的意思?”首先,建议将问题里的&ldqu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壹堆饭“超嘲吵耖!”同学在后台提问:“世界上第一个翻译是谁?为什么他能知道两种语言的意思?”

首先,建议将问题里的“是谁”改为“哪些人”。壹读君当然不可能知道200万年前两个部落的南方古猿突然决定交流一番时,究竟会派出哪位使者,它的身高体重相貌特征。

翻译,尤其是跨越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是能够带来很多福利的。毕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壹读君就来聊一聊,两个不同语言的人第一次碰到,是怎么交流的?

资深实习壹读君|董苏豪

最早的翻译家,也许是巫师才对

或者说……神婆。

在最早的原始部落,巫师这个职业,出现时间远早于翻译。即使出现了翻译,那么最适合担当此职的人,还是巫师。

巫师的翻译对象,通常是“神谕”。当然不能指望天上的神和山野草民使用同一种语言,所以就靠巫师把神说的话翻译出来,说给周围的人听。

虽然听起来很不靠谱,但是当时的人是相信的,最早的巫师也是祭祀,负责传达神旨和预测吉凶。有时,他们也负责做幽灵的客服工作。

比如希腊有一个地方叫Dephi,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遗产,这里是古希腊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地方。各地国王或将军若有了什么迷惑,就可以来这里找女祭司,她们通常会坐在一个三脚架上,吟听阿波罗的神言,并将指示从自己的口中传达下来。

如果想简单理解的话,请脑补一下本土的跳大神。

语言和语言如何第一次亲密接触

古代不同的部落需要交流,第一步只能直译。当然,这里的交流未必存着什么文化交融共同进步的念头,最有可能是因为战争。

最初步的翻译是口译。有文字以后,双方都用它来记录发音,以及这个词表达的意义。

首先要弄清的是指示性语言,举个栗子:一个只会说英文的英国人遇到一个只会说中文的中国人,初译开始了。英国人要指着对方,说you;指着自己,说me;指着苹果,说apple。

这样的指示性语言一点点堆砌,加上熟悉了对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产生最基本的交流。比如“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后来,再从判断句衍生出各种各样解释,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的内容。当然从第二步到第三步,远比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来的艰难。所以需要越来越多做这样工作的人,不同母语的人交流得多了,加上对彼此文化背景愈加了解,翻译这项事业终于从采集文明进入到了农耕文明,出现了正规的词典,还有专业的翻译官大人。

翻译大神并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

在古代,翻译官们存在着很严重的语言能力欠缺问题,外语能力过四级的凤毛麟角。

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公居摄六年,大概是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摄理朝政。交趾(今越南北部)南面有一个越裳国,为了表示友好,派出翻译官向周公献珍禽白雉。

在周朝,翻译官被称为“象胥”,原文里“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于是重点来了,翻译官派出了三个。

如此大礼,跟尊重我天朝上国倒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路太远了,没有人既懂汉语又懂越裳国的语言,所以要先派一个翻译官将越裳国语言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反反复复辗转,才能译成汉语。

据《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三个心累的翻译官辗转了九次,经历了一个类似“越裳语——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河南话……——周朝官话”的过程,才翻译成功。回去之后请吸取教训,好好学习普通话。

翻译讲究信达雅,偏偏有人对第一个要求无比执念

公元前3 世纪,72名犹太学者受托勒密二世之邀集体把《圣经•旧约》由希伯来文本译成希腊文本即著名的《七十二子文本》。他们对于“逐词直译”极为热衷,毕竟是上帝的旨意,不可丝毫改动。

译论家斐洛曾如此描述他们翻译的过程,对于“信”的执念大家来感受一下。

“他们彼此相隔而坐,仿佛身附圣灵,在神的感召下翻译。译成之文并非各不相同,而是一模一样,宛如由幕后提词员统一口授。众所周知,每种语文,尤其是希腊文,都有许多语词,同一思想可直译、意译或视情景活译为不同形式。然而现在看来, 翻译上帝旨意并非如此,译文所用希腊文与原文所用迦勒底文完全逐词对应,确切符合原文之意。”

掌握了速记,那么你就是古代开挂的翻译家

850年至925年,一位阿拉伯医生居住在巴格达,他留下一段叙述:

“……我和一个学生一起,以最快速度为他(一位即将回国的中国人)口述加伦的著作,但他记得更快。我们不相信他记得都对,后经核对,才发现完全正确。

我问他为什么能记得这么快,他说:‘在我国,有一种书写方法叫速记,这就是你们所看到的。当我们想要快速记下某些东西时,使用这种写法,事后,可以随意将它们整理成原来的文字。’但他又说,即便是位敏于学习的聪明人,要掌握速记,至少也得20年。”

对于古代的翻译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件伟大的事,那么翻译的数量就是衡量你是否开挂的标杆。从这一点看,那位速记人才做到了。

胡乱翻译,就算你存着卖萌的心态也是要死的

早在汉代的法律中,就有对翻译人员的处罚条文。

《张家山汉墓竹简》为研究西汉前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其中有载,汉简《具律》规定:“译讯人为非(诈)伪,以出入罪人,死罪,黥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是翻译者乱翻译,导致对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如果因此被错判死罪,翻译者相应地处以黥城旦的刑罚,这是最重的一种劳役刑。如他人被判其他罪的,就要实行反坐。

-----

本文由《壹读》杂志提供,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壹读微信(yiduiread) 和壹读微博(@壹读)

关注微信,还能免费参与拍卖,每天都有神秘礼物(比如周杰伦演唱会门票、五星酒店房间、特斯拉电动汽车什么的),诚信为本,绝不忽悠。

如果你是媒体或者自媒体,喜欢我们的文章并希望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