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浅说:普贤菩萨行愿门


来源:晏晦清齋

 原标题:浅说:普贤菩萨行愿门咸宁大乘禅寺心平法师/文《华严经》云:「心常平等普能遍入一切法界」。一、 本经的传承《行愿品》出自佛教经中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佛所说大乘经典

 

null

原标题:浅说:普贤菩萨行愿门

咸宁大乘禅寺心平法师/文

《华严经》云:「心常平等普能遍入一切法界」。

一、 本经的传承

《行愿品》出自佛教经中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佛所说大乘经典之中最长,最广解胜义的经典。但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华严大经。(八十一卷,也有六十卷,也有四十卷)但都是不太全。 华严经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而这部经并没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而是被当时听经的41位法身大士中的一位大龙菩萨汇集龙宫供养。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绝顶,将世间所有的文章、论议和经典统统读完,便发心到龙宫看藏经,在龙宫里他看见有华严经。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都不是凡人的心力能够受持,龙树菩萨此时方才叹服,于是把下本十万偈的华严经带出龙宫广布流传。 (1)晋朝时,(佛驮跋陀罗)译出来的是六十华严,有三万六千偈。 (2)唐代的(实叉难陀)译出来的是八十华严,有四万五千偈。 (3)后来乌荼国向唐朝进贡的由罽宾般若大师所翻译的华严共四十卷,称为四十严。本品出自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和前三十九卷是同一题目,也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最后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即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行愿品》直指成佛之因门,十方一切诸佛成佛皆「十大愿王」为因,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佛)为果。若由以凡夫身证入圣贤位,那就要与「善财五十三参」为典范,方可圆满菩萨行,不实践菩萨行,成就佛果菩提,终究是一句空话。

null

二、上求下化的思想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本品与学佛者的日常定课行持,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如丛林寺院早课的普贤十大愿,晚课八十八佛后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等偈颂,皆出于此。为佛弟子,当如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一都有详说,欢喜念诵者,能得无量功德,故凡佛弟子,皆应发心研习。 1、《行愿品》所代表的十大愿王的精神是大家学佛成佛的模版,十方诸佛不可离开十大愿王而成就佛道。 2、十大愿王,概括来说,就是「悲智双运」的精神。如《维摩诘经》所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此生。」方便与智慧,是必备成佛缺一不可的因缘。亦是上求下化的精神,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化众生之根基。 3、经文云:「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善巧的引导了一切众生在修持的菩提道上,所行的福德、因缘、资粮、善根统统回归极乐净土,也符合了中国本土大乘佛教的精神(教在华严、行在南山、归于净土)。

null

三、愿与智慧,上求佛道

1、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即是不能当下发起胜义菩提心,也要学习普贤行愿精神。但是如今很多情况之下,「发心」已然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华严经•离世间品》中说「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2、十大愿王,从个人修学的角度说,都是净化自己,提升自己的法门。 礼敬诸佛,培养恭敬心、虔诚心,对治我慢心。 称赞如来,对治嗔恨心、嫉妒心。 广修供养,对治悭吝心,积累福德资粮。 忏悔业障,清除我们在修学菩提路上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净化人格。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心同时鞭策自己。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叫我们有机缘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到达解脱。 恒顺众生,修我们的忍辱,又能积累资粮。 普皆回向,回小向大,也是对治我们的悭吝心与我执。

四、行与慈悲,下化众生

经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1、普贤菩萨的伟大的处,在于他愿力坚固,又能生生世世不惜内外财的践行。这是大乘佛弟子的真正精神所在。 2、譬如说「恒顺众生」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 3、「普皆回向」的大乘胸怀、转小向大,比喻于一滴水永远不会在世间上干涸,那只有融入大海。 4、广结善缘,广结法缘。

null

五、总结互勉

引《行愿品》经文如下: 1、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2、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3、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4、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在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有按照自己的发心,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大愿,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