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鹏讲《道德经》:由朝廷来平均天下?此路不通


来源:凤凰网综合

对老子来说,人间最大的不公,不是源于天道自然,而是君王朝廷把自己当成均平天下的中心。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朝廷的干预,从来都是人间不公平、不公正的根本来源。为什么从“道恒无名”出发,会自然得出人不应当被权力控制、人应当享有自由的结论呢?

对老子来说,人间最大的不公,不是源于天道自然,而是君王朝廷把自己当成均平天下的中心。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朝廷的干预,从来都是人间不公平、不公正的根本来源。为什么从“道恒无名”出发,会自然得出人不应当被权力控制、人应当享有自由的结论呢?

大家好,这里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第三十二章。本章的思想非常深刻,是《道德经》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章,很少人走通。为了走通这一章,大家听课时得细心一点,一环扣一环跟上。我先念一遍: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 

先看第一句:“道恒无名。”这句翻译过来就是“道是永恒的无名的”。但这样翻译,等于没翻译。

“无名”是什么意思?一般把“无名”翻译为“没有名称、没有名字”。但老子已经勉强给了“道”一个字,叫做“道”,一个名,叫做“大”,为什么还能把“道恒无名”解释为“道”没有名字、没有名称?

不能简单的把“道恒无名”翻译成“道是永恒的没有名称的”。那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得先解释一下这个“名”字。“名”的原义,就是语言上的命名,名称、概念等。

我们先分析一下人类语言命名的行为。人类语言思维的活动,人类的命名行为,首先是对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用文字符号来表达,就是给个名字。看见水,给个名称为“水”。看见火,给个名称为“火”。一个名字,对应一个对象,有一个概念,有一个发音,有一个字形。

人类语言的主体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主语往往是行动主体,谓语往往是行动方式,宾语往往是被行动对象。比如说“我用火”、“我喝水”这样的语言结构,代表了人类意志对世界的认知、控制、使用。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人类理解、把控、支配、使用世界的核心工具,这是人类意志、智力支配外界的核心模式。

基于这样的思考,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话语的本质就是权力,就是人类权力的表现。中国古代汉语中,“名”也一样与权力有关。例如,名位,就是指权力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利双收”、“争名逐利”中的“名”,都指的是权力。

理解了“语言-权力”这一层关系,我们再来看“道恒无名”,就会有更深的认知。“道恒无名”,就是道超越在人的“语言-权力”之上,道永恒的不可能被人类命名、定义,且不可能被人类的权力所控制和支配。

说到底,道不可名。人类对道没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看来在福柯之前二千多年,老子就有了关于“话语即权力”的观念。

“道恒无名”,是说宇宙之中、宇宙之上,“道”的力量完全超越在人类意志之上的,完全超越在人类语言控制的权力意志之上,自然也就超越在君王朝廷所有的“言”之上,所有“名”之上。

《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道“先天地生”,是“独立而不改”的。老子强调道不可名,说自己只是勉强给道一个名,“吾强为之名曰大”。独立而不改的道,本质上不可名,不可支配,是超越人的“语言-权力”意志的。

北京大学有个未名湖。这个名字取得好。“未名”,就是还没有被定义、没有被规制、没有被主宰的状态。“未名”就是还有各种可能性。大概因为有这种未名的精神,中国大学之中,似乎北京大学的精神传统相对独立自由。

既然“道恒无名”,行道者是不是也应该“无名”?行道者不要被他人命名,不要被他人定义,不要被他人贴标签,不要被他人奴役。行道者要按自己本性,走自己的路,要自由而具有合作精神。既然“道恒无名”,是不是也应该将国家目标定位成使人无名呢?定位成使人独立自由、自主选择、自我成就呢?

请看下一句:“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朴”原指没有被加工过的树木,这里指没有被加工,不可被加工。我们可以加工木材,可以加工矿物,但宇宙之中,万物之上,有一个力量是不可能被人类加工和改变的,这就是那个“独立而不改”的上天之道。

“朴唯小”,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朴,只以小的方式存在。以朴为特征的道,这个没有被加工、不可被加工的道,祂只以微小的方式存在。“小”是什么意思?道创生万物,如同仆人一样服务万物,如同水一样顺从万物,但衪又是无形的。上善若水,道滋养万物,道的运行如同极细微的、不可见的、水一样的能量流,从中生出万物,万物中也充满这种能量,所以称之为“小”。

《道德经》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道这种如水一样至柔的力量,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物体之中自由驰骋、自由穿行。因为“小”,因为至柔,因为极度精微,所以可以穿行于万物之中。

下一句:“而天下弗敢臣。”天下万物,没有任何东西敢把这精微、细小、柔顺的道的能量,当成自己的臣仆。这是说,天下万物,没有力量可以控制和支配这精微的道的力量。

万物在道中,如鱼群在海中

万物与天道的关系,如同海中的鱼群与海水的关系。鱼群能支配海水吗?当然不能。鱼群完全依赖海水而生存,怎么有能力去支配海水?鱼群只能顺应海水流动的规律去生存,鱼群不可能去支配海洋的运动。我们人类在天道的能量之中,就如同鱼群在海水之中。所以,人类能主宰天道吗?当然不能,人只能尊天行道。

“天下弗敢臣”,讲的就是人的权力与道的关系。天下万物、天下人,谁能主宰道的力量?这与我们解释的“道恒无名”即道不可被人主宰的意思相同。因为“道恒无名”,所以“天下弗敢臣”。这两句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无名”,所以不被权力控制。老子思想体系,一定程度是用天道崇拜破解了人间权力崇拜。

看下一句:“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句翻译为:侯王们如果能守住这个道,那么万物将自动顺从于道。“宾”,指宾客,宾从、顺从。我们去人家做客,不能喧宾夺主,只能遵从主人安排,所以说“宾从”。宇宙之中的主人是谁?是上天。宇宙之中的法则是什么?是上天之道。人只是匆匆过客,所以要“宾从”自在之上天,顺从永恒的上天之道。

侯王们怎么去守住道?这个无形的道,无所不在的道,超越一切的道,运行于万物之中的道,怎么能守住祂?道恒无名,就是道不可控制,不可改变。

侯王守道的办法,就是知道权在道下,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主宰天道,因而老老实实、无为而治,不去侵扰道的力量,这样万物万民反而就能自动地顺从于道。侯王怎么去守住道?就是以权守道而非以权替道,不要去控制、改变、支配万民的自然之本性,不破坏民众之自主,这就是顺从于道。

本章到这儿,因果关系清楚,逻辑关系清楚。因为“道恒无名”,不被人类表现在语言命名中的权力意志的影响和控制,所以说“天下弗敢臣”,天下没有力量可以去让天道臣服于自己意志。

侯王、治理天下者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只能是天道的仆人而非主人。面对宇宙的主人,面对上天之道,侯王只能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帮助万物自主,帮助万民自由,这样万物万民就自然趋向天道的法则。因为天道本身就是“独立而不改”的,所以,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使万民进入“独立而不改”的自主自在的状态。

下一句话,“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地相结合,就降下甘露,没有人的命令,但甘露自己平均的分布开来。甘露是自己平均,自己均衡。

这句话讲“自均”的问题,自动均衡的问题。似乎重新开始讲另一件事了。许多人读到这儿,就找不到这句与上几句的逻辑因果关系了,我们来找找。

自均的规律,很容易理解。人间的男女数量,生物的雌雄数量,都是自均的,是自然均衡,自我平衡的,不是人为控制的。 老子认为,这种阴阳自动均衡的力量,无处不在。男女、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皆如此。这个“自均”的力量,是道的“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表现,是无名的,不可被定义的,也是不可被控制的。

大家知道,权力的合法性叙事,往往是从均平天下入手的。如果人间之事,就如同天降甘露一样自动平均,就如同男女数量一样自动均衡,那么,要政府干什么呢?如果说天道自然的秩序是公平的,是自均的,还需要君王朝廷来平均天下吗?侯王们就真的只能清静守法,维持秩序,自然无为,任由世界自发平衡,自动均衡,才有真正的和谐。无为而治,民众自治,阴阳冲气、自由竞争下的自动均衡,才是最合理的均衡。

在“均”字上,老子强调天下自均、万民自均。但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实践史上,还有另一种与老子很不同的态度,就是强调靠君王朝廷来平均天下。

《论语》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将“均平天下”当成执政目标。君王官吏很喜欢这种依靠君王朝廷来均平天下的理论。因为,谁都愿意做那个掌控均平天下权力的人,这意味着对巨大权力、巨大财富的支配权。

权力要强化自己,一定是先强调天下不公,再强调要用王权来使天下为公。公元9年,王莽改制,理由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所以要变天下私田为王田,化私为公,全面土地公有制,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结果闹出动乱,全国一半以上人口死亡。

这个地方有一个要点。由圣君来平均天下,这有一个隐含的前提,这就是天道自然的秩序是不公平的,只有圣君朝廷才能使之公平。换个词,这种要求君王朝廷来平均天下,隐含的前提是:上天之手是不均平的,只有圣人君王才能使之均平。

君王朝廷权力的放大,否定了天道自然的公平,否定了上天无形之手的公平。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强调唯有圣君朝廷可以均平天下,前提就是认为圣君高于上天,国法高于天道。对老子来说,这是愚蠢的僭越,危险的僭越,邪恶的僭越。 

分析到这儿,本章的逻辑就清楚了。天道秩序是独立不改的,是不可被人的权力意志控制的。天道秩序是自均的,这种均平的过程和均平的结果,趋向有益生命的平衡,权力不能去干预和支配。

对老子来说,人间的不公,不是来源于天道的自然秩序。而是源于君王朝廷把自己变成均平天下的中心。当朝廷权力以均平天下的名义介入社会之中,介入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之中,这会造成最大的不公平、最大的不自然,破坏本身的自然平衡。用今天的说法,最大的公平是开放的自由竞争,朝廷的专制和干预,从来都是人与人之间不公平的根本来源。

看下一句:“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这句可翻译为:开始创建制度,就有了权力名位。既然有了权力和名位,就应当知道权力停止的边界。知道权力停止的边界,才可以不危险。

铖,中国古代王权的象征

权力应该停止在什么地方?本章很清楚,就停留在保护万物的“自宾”和万民的“自均”上,保护万物的自发秩序,保护社会的自由均衡秩序。

《道德经》中,特别强调“自”这个字。除了本章“自宾”、“自均”之外,还有其他章节的“自知”、“自胜”、“自化”、“自富”、 “自正”、“自朴”、“自爱”、“自贵”等。“自”字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33次,最有名的就是“道法自然”的“自”。  

根本的知止,就是要知道国家制度的权力,只能停留在道法自然,停留在保护“自然”上。正如《道德经》六十四章的“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是说朝廷权力的边界,只能是辅助万物之自然,不敢去改变这种自然;辅助万民之自由,不敢去改变这自由。自然,就是自主,就是自由。

《道德经》中,制度的“制”,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本章的“始制有名”,另外一次是二十八章中的:“夫大制无割。”伟大的制度,不切割自然,不切割人性,不破坏自由。伟大的国家管理,就是保护民众的自由发展民众的自由;伟大的自我管理,就是保护自己的自由发展自己的自由。 

看下一句:“卑道之在天下,犹小浴之与江海也。”这句可译为:低下的道在天下,如同小溪谷之水与江海的关系。

“卑道”,指低下的道。道的能量如水,水是往下流的,所以说“卑道”。道的能量如水供养万物、服务万物,如同万物的仆人一样,所以说是“卑道”。

喧闹的小河小溪,从高处流向处于沉静的大海。国家如道,要如同大海一样,处于低处,容纳而不压迫,成全万物之自然,成全万民之自由。

本章的核心是,“道恒无名”,要使万民也“无名”。“天下弗敢臣”,天下万物不敢让道成为臣仆,道在万民之中,在万民之自然中,所以君王朝廷也不敢把天下人当臣仆。所以,《道德经》四十九章说“圣人无恒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把百姓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自主的万民,才能走向“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创造,自主的万民,才能“负阴而抱阳”、在“冲气”竞争中创建一个真正和谐公正的国家。

今天的课到这儿。我们再读一遍复习:“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

原标题:为什么说不能由朝廷来平均天下?|杨鹏讲《道德经》三十二章

来源:掌上国学院掌上国学院(微信号Sinoacademy)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