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林则徐的大幸,国家的大不幸


来源:谈资

原标题:林则徐的大幸,国家的大不幸 1 历史教科书的红黑榜上,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排在红

原标题:林则徐的大幸,国家的大不幸

1

历史教科书的红黑榜上,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排在红榜第一的自然是民族英雄、禁烟斗士林则徐,而他的对面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民族败类、卖国贼、奸臣琦善。

天朝与英国第一次交战以失败而告终。举国上下基本都把失败的原因归为琦善代替林则徐——林则徐是坚定的主战派、琦善是懦弱的主和派,如果不是琦善取代了林则徐的指挥官位置,天朝士兵一定不会节节败退,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随着一代又一代教科书的绵延而流传至今。

然而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林则徐根本无力阻止天朝的溃败。而琦善与林则徐不一样,他是坚决主和的。

01

 

历史学家蒋廷黻更认为:琦善堪称近代以来的第一位外交家。

2

鸦片战争源于天朝的禁烟政策。当时禁烟有两派:一派是弛禁派,主张从实情出发,收取高额关税再自己种植鸦片,以结束白银外流的贸易逆差局面;一排是严禁派,主张杀无赦斩立决,鸦片一律销毁、吸食者一律咔嚓。

天朝总指挥道光皇帝被严禁派的一句话深深打动:“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正是出自林则徐的笔下。所以深以为然的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鸦片走私猖獗的广东禁烟。

林则徐以能吏闻名,他到广州之后,以断绝外商食物饮水供给、威胁人身安全的方式,迫使鸦片商交出了所有鸦片,然后来了一次漂亮的虎门销烟。但问题在于英国政府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他们认为对英国臣民的此种行为与向英国宣战无异,于是派遣了一支舰队,北上前往天津,想要找道光理论。

此时主管北京天津地区事务的直隶总督,正是琦善。他是满族正黄旗人,世袭一等侯爵,家世显赫,他自己能力也很强,是以一路青云直上,深受道光赏识。他在京畿地区禁烟,也是成绩斐然。他最初对于“夷人”的态度简单而坚决:来了就打,打得让他们连妈妈都不认得。

但载炮28门的英国军舰窝拉疑号轻而易举地就驶入了白河口,这让从普通一兵到琦善深感震动。他们原来以为英国军舰吃水深、无法进入中国内河,只能在海上耀武扬威。但目睹军舰在大沽口自由来去之后,他们知道:这表明英国军舰有足够的能力沿白河而上,直接炮击天津城——而问题在于天朝对此并无对策。

在白河口停留谈判期间,琦善受邀登上了一艘主力炮舰。就是这次礼节性的邀请,改变了琦善对于战争的态度。

02

 

在给皇帝的一份长篇奏折里,琦善详细汇报了他所判断的英国战力。他说英国的军舰都非常坚固,没有七八千斤重的大炮,根本打不穿。而他们的炮都是铜炮,炮弹可以达到28斤,这都是我方没有的利器。唯一能给他们造成威胁的只有大炮,可目前最管用的大炮,居然还是明朝时在山海关设立的那几尊炮。

参观完英国军舰后,琦善成为第一个对敌我实力和战争前景有清醒认识的天朝大吏,他的态度也由起初的主战变为主和。他那时就已知道:一旦开战,天朝必败无疑。

而林则徐对英国军舰的对策是:派遣水鬼凿船和用木制小船近战火攻。如果说琦善对形势不过是一知半解,林则徐基本就是无知无解。

3

道光之前跟林则徐有过交待:鸦片不管怎么禁都没问题,千万不要给我搞事,国家没钱,不想打仗也打不起仗。如今英国舰队都开到天津来告御状了要求赔偿,道光一怒把林则徐革了职,改派琦善去广州跟英国谈判代表义律协商解决问题。

义律要求赔偿2000万元,琦善讨价还价降到600万元;义律还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废除外商做生意必须通过中国商人的行商制度、以及割让香港等要求。这些要求琦善听在耳里心惊肉跳,但他不敢答应,更无权答应——最终决定权在道光帝。义律说,不答应就只有刀兵相见了。

道光听了琦善的汇报之后龙颜大怒,觉得这帮蛮横无礼的夷人简直太过分,不知天高地厚,还真当天朝这只老虎是病猫了。此时朝中主战派也一片鼓噪,说早就该给这帮夷人一点颜色瞧瞧了。从皇帝到大臣,一大群对世界形势、敌我实力一无所知的人都在高呼:要打、要痛打、要打得他们跪地求饶。

但只有极少数如琦善这样的人心里清楚:打不过。就在道光下旨给琦善不准再协商予以夷人迎头痛击的第二天,虎门炮台被英军攻陷。清军伤亡七百余人,英军受伤38人而无阵亡。

这是出乎包括林则徐在内的许多人的意料的。一直以来,天朝上下都坚定地认为英国人“不善陆战”,因为他们的膝盖不能弯曲,连下跪都不会。林则徐对高高在上的皇帝表示:英国人一打就倒,倒下就爬不起来,一个普通的百姓都可以从容地割掉倒在地上的英国士兵的首级。林则徐对接地气的普通百姓发布告:专打英国人的膝盖,那是他们的七寸。

04

 

但打败了总是要有人背锅的,国内舆论倾向于认为:虎门炮台之所以失陷,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因为有内奸破坏。内奸是谁呢?就是琦善这卖国贼。

4

琦善曾经指责林则徐:他在处置禁烟事务上的冒进和鲁莽,是造成英国人劳师远征的主要原因。现在战事不利,林则徐开始反戈一击了。

林则徐给朝中身居要位而且立场相似的高官写了不少的信,反击琦善对他的指控,同时声明恰恰相反:英国人一开始不敢进犯广州,是怕了他林则徐的凿船水手和火攻船。现在琦善倒行逆施,“懈军气,颓志气,壮贼胆,蔑国威。”总而言之,琦善是个吃里扒外的绥靖分子。

朝中大员纷纷为这样的言论点赞。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是不会相信严阵以待的我天朝士兵、竟会打不过人少力薄的区区英国远征军的。他们觉得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把英国人揍得哭爹叫娘才是。现在竟然打败了?一定是有内鬼破坏。林则徐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天朝没有责任,责任在琦善。

琦善暂时没有精力理会这些,他那时要竭力把开战的英国人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争取息事宁人。此时义律提出了一份和约,要求割占香港、赔款600万元、平等的外交往来等。而琦善也收到了道光对于这份和约条件的答复:给我打,不准再谈,“朕志已定,绝无游移。”

不谈,打不过;要谈,那就是抗旨。琦善夹在受气的风箱中两头为难,最终他竟然作出了一个不顾身家和政治前途的选择:违旨前往虎门与义律再次谈判。最终双方促成了一个初步条约,即《穿鼻条约》,主要内容包括:香港割让英国但中国有税收管理权;赔偿600万元;两国今后以平等地位交往;开放广州贸易等。

这已经是琦善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为中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看看之后《南京条约》变本加厉的内容,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英国外相巴麦尊不满意,认为得不偿失;而道光帝更不满意,认为丧权辱国。两国不约而同,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于是道光把琦善撤职严办,抄家拿问;而英国则将战争威慑升级为了更上一层楼的局部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一败涂地,不得已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承受了比《穿鼻条约》更惨重的割地赔款的损失。

05

 

琦善被关进天牢的时候,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朝廷认为他与英国人串通出卖国家,吃里扒外浑水摸鱼;英国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骗子,谈判桌上说话不算数;士大夫如左宗棠更是痛心疾首:如果不是琦善而是林则徐,哪会有失败嘛。

这样的结论一直流传到了教科书中。但教科书上没写的是:琦善在战后不久就被道光帝赦免,而且接着还做了两任封疆大吏。道光吃过亏之后才明白:琦善一力主和、努力谈判的选择才是最务实和正确的。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中国付出的代价是《南京条约》,而琦善付出的代价是背着秦侩式的骂名一个多世纪。

5

中英鸦片战争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是一个工业社会国家对一个农业社会国家的必然胜利。一贯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天朝既看不到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术上的差距,更看不到制度上的优劣。

所以,其实不管是琦善还是林则徐,只要开战,天朝都是必败无疑的。和“卖国贼”琦善相比,或许只是林则徐的运气更好:他提前被罢免了。

03

 

历史学家蒋廷黻曾感慨:林若不被罢免,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名声大坏。但林则徐败了中国会加速求和,求和则损失可减少,而中国认清形势追求维新的速度会加快。之所以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一如从前,就是时人认为不是打不过,而是能打的林则徐没有机会。

结果就是,虽然这场战争战败了,但并没有打醒朝野上下。舆论普遍认为:战败是因为派上了秦桧式的琦善,而没有重用岳飞式的林则徐。一次战败不能让中国吸取教训,于是二十年之后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蓝诗玲《鸦片战争》;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瞿巍《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