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和他为啥上了《新闻联播》头条?


来源:政知见

原标题:他和他为啥上了《新闻联播》头条?驱车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从福建省宁德市市区抵达赤溪村。33年前,走这条路花了王绍据10来个小时。到村里下车后,村民们看到他热情地打招呼:“王总编您来

原标题:他和他为啥上了《新闻联播》头条?

驱车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从福建省宁德市市区抵达赤溪村。33年前,走这条路花了王绍据10来个小时。

△ “中国扶贫第一村”    

到村里下车后,村民们看到他热情地打招呼:“王总编您来啦,家里坐坐啊”,“不啦,还有事,您忙着。”王绍据热情地回应。

其实,这些村民王绍据并不都认识,可是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他,连小孩子都知道他是“王总编”。

一篇文章和全国战役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在赤溪村见到了这位个头儿不足一米七,总是笑眯眯的王总编。他现在的身份是福建省宁德市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再之前是闽东日报总编辑,更早一些是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

△ 当王绍据还是王总编时供图| 幸福福鼎

他和赤溪村的渊源,正始于福鼎县委报道组工作期间。

下山溪村,当时是一个属于赤溪村行政范围内的畲族自然村,只有22户人家,88人。

△ 下山溪资料图

第一次听说这个自然村穷到“婆媳共穿一条裤子”时,当时王绍据内心难以相信,他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1984年5月下旬的一天,他六点半从福鼎县出发,辗转7个多小时,到了下山溪村。这个村子像“挂”在半山腰一样,房子都是木头结构茅草顶,四处漏风,后面就是上百米的悬崖。村民们吃的半是野菜半是粗粮,所有孩子都光着屁股光着脚,学龄儿童也因没钱没路无法读书。

△ 赤溪村资料图

当天晚上到家已经12点多,他彻夜难眠,当即写了一份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的情况反映稿,两天后送到一家权威媒体。本想借助媒体刊登内参,没想却挨了批评。

再三思考后,他毅然决定将这份稿子直接寄到北京,寄给《人民日报》。

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人民日报》内参刊发了他的来信,他还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没过半个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公开刊发了他的来信,并配发《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

△ 人民日报头版资料图

据王绍据告诉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人民日报文章刊发后,先后有23个省市区的群众给赤溪村、王绍据所在单位和他本人写信。很多干部、老师、学生、战士把自己省下的粮票、油票、布票寄到这里。

彼时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工作也在酝酿。当年9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由此拉开全中国持续至今的扶贫大幕。

山村的“换血”

现在,已经70岁的原下山溪村村民李先如还偶尔回到老木屋,想想过去。

40多年前,就在这所老木屋里,他眼看着妻子因难产来不及送医而去世。当时往山下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别说抬个人下去,连自己走都很费劲。即便现在政府多有修缮,路依然难走。

△ 正在修缮的民居

赤溪村内如今建起了一栋3层的卫生院,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今后有什么急病、小病就能得到更高层次、更及时的医治,类似的悲剧可能性大大降低。

李先如现在的房子,则是政府赞助、翻盖了两次的砖混结构三层小楼,外墙被统一刷成白色,一层大门外墙还装饰了银粉,共120多平米,宽敞明亮,十分气派。不光他家,所有赤溪村民现在都居住在这条“长安新街”上,家家户户房子结构、大小都一样。

这些村民并非一开始就搬到了山下。下山溪村贫困闻名全国后,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在贫困中挣扎。

几年过去,王绍据重返下山溪村时,发现早先送来的生活物资被用掉了;羊崽因为山上缺少嫩草、防疫跟不上,卖了几胎羊羔后也都陆续死了;林业部门送来的2000株柳杉苗,也长不成材。

他得出结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必须将这22户88人全搬到山下来。

△ 王绍据在补拍镜头

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介绍,当时政府筹钱,为这22户村民在赤溪村盖房子。房子的木料需要村民自己从山上砍,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然而宽敞的新房盖好后,仍然有人不愿意下山。

杜家住说,下山溪村村民都是畲族人,他们一是担心与汉族群众合不来,二是担心下山后没有土地了,“种一头蒜一棵葱都是别人的地方”。村里先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用地,搬下来后,畲汉群众也相处得很好。这时他们的思想开始动摇,庆幸自己当初下山的同时,对政府、对新政策新规划也开始愿意去思考、接受。

在随后的20年中,赤溪村陆续将地处深山的12个自然村共350多户村民迁至“长安新街”。

△ 长安新街

赤溪村是全国最早实行“异地搬迁安置”扶贫方式的。这段时间,赤溪村自己总结为“换血式扶贫”。

尝出来的味道

“尝尝这个味道怎么样?”黄忠和又泡了一壶白茶,让杜家住和王绍据提提意见。

他2000年便外出谋生,在上海做了16年石材买卖,去年回到村里创业。在赤溪村,几乎家家都有茶园,黄忠和也一样。他开了间茶楼,十几平米屋子,落地玻璃门,空调、电视、茶台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他还尝试种植食用菌。

“村里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就是种地,自给自足,基本挣不到钱。”黄忠和告诉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在外面总归不如家里舒服,只要努力奋斗,多少总能赚一点”。

近几年白茶行情大好,只要家里有两亩茶园,保守估计一年年收入就会超过一万元,何况很多人家不只有茶园收入,还有很多别的收入。

沿着2015年新开通的杨赤公路抵达赤溪村村口,最先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旅游接待处”和一块“全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

△ 赤溪村远景资料图

石子铺的路面上大约能停20多辆车,一旁有修造的水池、喷泉、竹质连廊和一个能唱歌跳舞的活动中心。赤溪村自2003年引入生态旅游后,至今已打造出漂流、蝴蝶园、真人CS、白茶体验馆、采摘等多个项目。仅2016年一年,小小的赤溪村就接待游客20万人左右。

现在的赤溪村村民,除茶园、生态种植、养殖外,还有一些人在村里的旅游公司上班,拿一份工资收入。另外,因为看好游客带来的效益,不少村民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把一楼改成超市、餐厅、小卖部等等,还有的人租其他村民不住的房子开“高级”民宿。

每天要走10公里

9月6日王绍据再次回到赤溪村,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电视台拍一部纪录片,需要他配合补拍。

这些年来赤溪村二度“火”起来后,王绍据的工作与生活再次同赤溪村密切联系在一起。

早在2009年,一直默默往前走的赤溪村就得到一个荣誉。当时国务院扶贫办通知赤溪村,以“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名义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这也是继1984年《人民日报》刊登王绍据文章后,赤溪村被第二次如此大范围的曝光给公众。此后,这个“名头”便有了。2013年,村民还在村头立了一块“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

更让赤溪村没想到的是,2015年1月,习近平在国家民委的简报上看到赤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后,专门做了批示。要知道,到1993年底时下山溪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元。

杜家住说,总书记批示5天后,就有福建省办公厅的一位副秘书长亲自来到赤溪村,为他们传达批示。

现在,杜家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各级领导、媒体、来参观学习的代表团介绍赤溪村的情况。他算了算,平均一天至少3拨。

△ 杜家住接受媒体采访供图| 福建日报

“别看我们村就这么大,我每天至少要走10公里。我们这么个小地方,电话费这么便宜,我一个月还要打两三百块钱。”杜家住告诉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

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习近平通过人民网的视频连线,与赤溪村隔空相见。这一场景也上了当晚《新闻联播》的头条。

△ 视频连线供图| 人民网

连线时,在杜家住流利地介绍完赤溪村的情况后,轮到王绍据跟习近平讲话。当初他担任《闽东日报》总编辑,正是由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挑选的,即便习近平后来当了福建省委副书记,只要到宁德、福鼎调研,就会指定王绍据陪同。习近平在视频中不仅一眼认出了王绍据,还亲切地打招呼,“绍据,见到你我也很高兴”。

撰文&摄影(除署名外)周宇

[责任编辑:姜君 PN151]

责任编辑:姜君 PN151

推荐
暖心!悬崖村天梯上孩子的笑容 中国扶贫攻坚战里的幸福“缩影”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9/22/wf2_4731090_095516.jpg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