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界镇痛日 | 癌症,不一定都得痛


来源:凤凰健康

癌痛治疗,一直是扎在中国肿瘤医生心中的一根刺。在化疗和缓解癌痛的选择中,虽然越来越多的肿瘤科医生已经意识到,缓解疼痛对疾病的重要意义,然而中……

1/4新发患者,都因疼发现癌症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樊碧发教授在一场关爱癌痛患者的公益项目现场接受凤凰健康(微信号:ifeng-health)专访时介绍,在新发癌症病人中,大概1/4以“疼”为症状发现癌症,中期的话有一半的患者会感到疼痛,而中末期的人是大部分都疼,“疼痛的比例就是1/4、1/2、3/4。”

一位贲门癌晚期患者李勇(应采访者要求化名)的家属告诉凤凰健康,李勇在三年前突然感觉腹部剧烈疼痛,“大家都以为是胆结石”。

去了医院一做检查,诊断书:贲门癌晚期。

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后,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医生随即告诉家属,治愈希望不大,建议保守治疗。术后李勇精神状态尚佳,但随着病情加剧及癌症骨转移,每晚都疼得睡不着,必须要借助杜冷丁等麻醉药品减轻疼痛。

没想到,疼痛仅仅是癌症的第一道鬼门关。

由于贲门是胃与食管的连接处,所以当贲门位置被肿瘤占据之后,李勇吃的每一个食物都会在吃下去之后几分钟原封不动的吐出来。呕吐、疼痛,180cm、86kg的李勇在两个月之内瘦成皮包骨头,精神也完全崩溃,很快人就去世了。

尽管李勇的案例是特例,但多位专家都在采访中告诉凤凰健康(微信号:ifeng-health),“解决了疼痛的问题,患者会活的长一些。”

原卫生部1997年全国范围癌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癌痛的发生率为61.6%,其中50%的疼痛级别为中度至重度疼痛,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介绍说:“疼痛不仅会影响癌症患者的体质,降低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对肿瘤治疗的耐受力,还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有些患者甚至因为不堪长期忍受疼痛折磨而丧失求生意志。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癌症晚期患者追求生命最后尊严的唯一要求。”

癌痛问题解决,满盘皆活

目前,国际上已把疼痛定义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癌症其实是一种慢性疼痛。

在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及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杰军看来,痛对人是有意义的,碰到痛会保护我自己。但是痛一旦变成慢性的,对人是没有任何保护作用的,只有负作用,“它让人吃不好、睡不好、免疫力降低,影响跟家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社会交流,疼痛对病人来说只能是负面因素。”

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则给了一个更为肯定的说法:“如果把癌痛的问题控制了,满盘皆活。”

事实上,不止一位癌症患者在交流中表示,如果痛的问题整天在折磨人,即便把所有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都用上了也无济于事。换言之,癌症患者到了晚期或者癌细胞扩散非常严重的话,没办法彻底治疗了,只能跟癌共存了,那时候止痛就变成了患者几乎最后的需求,姑息治疗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在2016年全国肿瘤宣传周宣传活动上反复强调,中国抗癌协会和国内临床肿瘤学家早就在关注癌痛患者的癌痛治疗和生存质量管理,出台了癌痛管理专家共识和相关举措,包括进行临床医师毒麻处方培训、创建全国规范化疼痛病房等。“上个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肺癌骨转移癌痛管理专家研讨会,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于金明院士和学术部长部长石远凯院长做了癌痛管理专题讲座。中国抗癌协会计划今年将组织全国专家讨论更新中国癌痛管理专家共识(2016年版)。”

支修益教授强调,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特别要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呵护,临床医生一定要重视关心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和癌痛管理已经成为我们临床肿瘤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和癌症康复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呼吁,“临床肿瘤医生不仅仅要关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微创外科手术、精准放疗技术和基于基因检测指导下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还要关注癌痛患者的心理治疗和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一直在推广的三阶梯止痛治疗。”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