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节省2亿,把德国公司干倒的老头用行动证明中国人能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公号

原标题:为中国节省2亿,把德国公司干倒的怪老头,用行动证明中国人能行! ★ 锦绣饰身,有时而敝;学术

原标题:为中国节省2亿,把德国公司干倒的怪老头,用行动证明中国人能行!

锦绣饰身,有时而敝;学术饰心,终身享之。最简陋的书桌,却是“最美”;最无华的衣装,却是“最尊贵”。他,勤勉、专注、简朴、超脱于锦绣繁华,平心静气于科研创新。在这急功近利、飞扬浮躁的时代,刘先林院士这样任劳任怨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还记得吗?

前不久,一位光着脚,

穿着布满灰尘旧皮鞋的老人,

在高铁二等车厢里埋头工作的照片,

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他衣着平凡而普通,可他却被称为:

高铁“二等车厢最尊贵的客人”

而近日,

一张划痕布满、漆色褪尽的老书桌,

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明明是一张旧得不能再旧的书桌,

却偏偏有人说:

这是中国“最美的书桌”

这张中国“最美书桌”的主人,

与高铁“二等座中最尊贵的客人”,

正是同一人,他就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78岁的测绘专家,

刘先林

1939年4月19日,他出生于广西桂林,

父亲早年是国民政府外交官。

1958年,他考入了武汉测绘学院。

50年代的新中国百废待新,

开油田、修道路、建新城,

测绘工作者成为所有建设的先行者。

几年的大学生活,

他拿着红白相间的测杆跟着测绘队,

爬山过河,风餐露宿,

学习一点点的去测量脚下的土地。

他知道测绘工作的艰苦,

更知道国内测绘技术的落后,

尤其是测绘仪器制造的落后。

1962年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

他被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开创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

推荐到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工作。

那时,由于我国研发能力的落后,

航空测量仪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许多外商漫天要价,

甚至把一些零部件,

拼凑成不成熟的测绘仪器,

高价卖给中国。

他在研究所工作的那些年,感触很深:

国家测绘局购买了几十台记录仪,

花了几万美元一台的大价钱,

可买来的却是接近淘汰的落后产品,

经常出错,或者干脆不能用。

这些仪器修理费用也很高,

修一次动辄上万美元,

花钱不说,还耽误科研进程。

这样的局面让他非常痛心:

就是国家财产白白外流!

不行,

一定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我们一定要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测绘仪器,

他从此立下了决心。

60年代,国家急需,

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

他主动请缨,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

“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

解决了原来这项课题上的重大难题。

1984年,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正射投影仪,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能生产这类仪器的国家。

1987年,

他又主持研制出JX—1解析测图仪,

实现国内这项技术零的突破。

最让他骄傲的是,

我们自主生产的设备,

跟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相当,

但价格只有国外的八分之一。

他所研发的产品在国外上市后,

立刻受到追捧,一家德国公司,

甚至不堪竞争压力,关门了。

技术落后受制于人的历史,

在他的努力下,终于翻篇了!

他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元,

创汇1000多万元。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能行!

“给他一块铁,

他都能想办法造出来个精密仪器”,

“他的技术更新之快,

十年能建一个新品博物馆”,

在他的同事口中,

他几乎是个有特异功能的技术奇才。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成绩,

靠的并不是“奇才”,而是坚持。

70多岁的他,计算机研究得,

比研究所里20多岁的年轻人们,

还要精透,不光是硬件,

还有软件编程。

这些年轻人们都无法想象,

在计算机极其稀缺的年代里,

他究竟是怎么学习计算机的?

而现实却是,那时候,

测量研究所根本就没有计算机。

当时仅是靠一些有计算机的单位,

向社会开放,提供上机的机会。

他是想方设法,去争取学习的机会。

当时他经常跑去水利科学研究院上机,

坐公交车到很远的中科院计算所上机,

甚至还到隔壁县的东方红炼油厂上机。

上机需要单位的介绍信,还要预约,

因为僧多粥少,他约到的时段都不好,

通常都是在后半夜。

在很多时候,他就前半夜出发,

坐着末班公交车到中科院计算所,

等候后半夜的上机,

等他上机完毕了,

天也大亮了,要去上班了。

他就是,凭着这样的的毅力,

每周至少上机二到三次,

足足坚持学习了两年多。

他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尤其是编程水平,

为日后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测绘科研中,

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为了数码航摄仪的试验,

必须坐上简陋的蜜蜂三型小飞机,

正在大家心里犯嘀咕,

担心飞机安全没有保障的时候,

他二话没说,独自爬上了飞机,

一飞就是四十分钟。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

他坚持要亲自上去搜集第一手资料,

不管危险有多大。

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时,

他曾对新来院的年轻人们,这样说:

“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

测绘科研的道路,

就是我们在地狱里饱经艰苦,

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

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

谁就能最后走出去!”

这是他的的亲身感受,

他正是在这样的“地狱”里

凭着拼命三郎的劲头,不停地往前走。

他曾经,

为了解决空中测量程序的一个难点问题,

在机房待了三天三夜。

他曾经,在助手回家探亲的春节,

为了赶时间,拉着十岁的儿子帮忙,

在实验室连续苦干了好几天,

儿子一共帮他焊接了好几百个焊点。

他曾经,在参加完展会,

半夜飞机刚落地,就找同事研究,

展会上看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探讨如何调整和优化。

这位同事后来开玩笑地说:

“很难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人,

在奔波劳累了一整天之后,

还在大脑里思考着科研。

他好像就是在和科研谈恋爱,

眼里、梦里都是它。”

凭着努力和声望,

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为中国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用在航空测量,

中国第一个把测量方法写入,

《航空摄影测量作业规范》的测绘人。

国家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

曾这样说过:

“每当国内的测绘业发展到瓶颈阶段,

老刘就会跳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他虽为国家贡献了那么多研究成果,

但你一定想不到,他竟说自己:

“可能一共就写了八九篇论文”。

作为测绘人,

结合生产搞装备研发是他的原则。

他不看重论文、不关注专利,

不单纯追求填补行业空白,他说:

“我们干的都是实事,

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去搞研发,

写论文要是把自己的一些技术诀窍,

泄露给竞争对手怎么办?

申请专利很浪费时间,

一个大课题做下来,

可以申请几十个、上百个专利。

现在科技进步非常快,

一些专利可能很快就被取代,没意义。

除非有硬指标要写,

我才会让学生去写几个。”

他所有的创新成果,

没有一个躺在文件柜,

全部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从他的办公室里可见一斑。

到了他的办公室,

就如同到了一个生产车间,

桌子上放着扳手、钢锯,

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工具、仪器零部件。

他的动手习惯由来已久,

他的同事都知道,

只要他这一层办公楼跳闸了,

肯定是他又在捣鼓什么物件,

用电超负荷了。

他因此也被喊作“测绘界的工人师傅”。

作为是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他经常笑称自己是:“保送院士”。

“当初院士评选时,不需要申报,

也不用第一、第二轮评选,

也不看论文数量。

首批院士,就是每个单位上报,

“系统科技尖兵”,相当于单位保送。

他曾自嘲的说:

“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

我可能根本评不上。”

贵为院士,可他并没有,

去享受太多院士的待遇,

70多岁高龄的他拒绝了,

为他配备专职司机的提议,

他说:

多给他配一个司机,就要多花一笔钱,

不如把这个钱拿去做科研经费。

他的办公室一屋子的办公卡位和电脑,

空地上堆满了资料和设备。

这个大办公室本来是批给他一个人的,

可他硬是给它改成了”机房“,

现在团队的人都在他这儿办公。

同事都劝他说:

作为院士,应该有一个用于会客、

召开会议的办公空间,

但他还是坚持让大家都搬进来。

他说:一个人占着那么大的办公室,太浪费!

和大家一起更方便科研交流。

那张掉漆的写字台和硬木椅子,

他用了有三十多年了,

他多次拒绝单位换新桌椅,他的理由是:

“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

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灵感。”

生活简朴的他,对科研却是很大方,

经常自己往里添钱。

他说,申请经费审核太慢,

但他很着急,有时需要买东西,

就把银行卡给助手,让他们赶紧去买。

靠着把钱花在刀刃上和自己贴钱这两个秘诀,

他的科研经费总是用得比别人少。

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

解析测图仪项目用了83万;

第二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

JX4A-DPS项目只用了35万。

到其他单位授课、指导研究,

他都拒绝收兼职酬劳。

他一年推掉的各种收入中,

仅客座教授津贴一项就超过30多万元。

他说:这些钱对他来说没什么大用,

拿去做奖学金或者先进教师的补贴,

会更有益处。

一身求知欲,毫无名利心。

对于最近成为媒体热点的这件事,

他表示有点烦恼,尽量回避。

他说国家给他的荣誉够多了,

他不想为了采访这事耽误时间。

因为,他总说时间不够用,

但凡出差,到车站、机场早了,

他总是,要能提前改签就改签,

即使改签只有站票,他都说可以。

日行千里,永不停歇,

如今,78岁的他,

还在祖国各地四处奔波,

一个星期出差一次,

开会、做报告、鉴定、评审,只争朝夕。

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无人驾驶、

智慧城市等科技前沿领域,

又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扫描车,

后期处理绝对精度可达5厘米,

一公里数据的处理时间只需要5分钟,

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横扫所有老牌发达国家的扫描车,

而这,也许就是他科研生涯中,

最后一个带头的项目了。

他已经递交了退休报告,

他说退休后一定要多陪陪老伴,

陪她散步,陪她跳广场舞,

之前因为工作忙,实在亏欠她太多了。

锦绣饰身,有时而敝;

学术饰心,终身享之。

最简陋的书桌,却是“最美”,

最无华的衣装,却是“最尊贵”。

他,勤勉,专注,简朴,

超脱于锦绣繁华,

平心静气于科研创新,

在这急功近利、飞扬浮躁的时代,

他这样了不起的中国人,

任劳任怨的科学家,

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推荐
为中国节省2亿,把德国公司干倒的怪老头,用行动证明中国人能行!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10/07/inter453_9544037_0_194517.jpg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