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栉风沐雨砥砺行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栉风沐雨砥砺行 本报记者 缪友银 30年筚路蓝缕,30年长歌当行。 30年前,我国第一所专门

原标题:栉风沐雨砥砺行

本报记者 缪友银

30年筚路蓝缕,30年长歌当行。

30年前,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人和听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在长春呱呱坠地。30年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人秉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

人才培养结硕果

30年的教学实践中,长春大学不断创新,创建了残健融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率先构建了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残疾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和职业局限,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协调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精神,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结合学生特点,为视障学生开设了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等专业,为听障学生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绘画、动画、工商管理等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方式上坚持把高等特殊教育融入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中,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接受同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同等参与各项文体活动。

3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3000余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等。

科学研究有特色

如果说,教学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那么科研就是强校之本,教学与科研就是高校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近年来,学校培育了两个合作开放、特色鲜明的省级科研平台——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和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两个平台,学校形成了助残扶残、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方向。近5年来,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高汉语普通话盲文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1项,承担了省部级课题30多项,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56篇,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项。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创新中心承担了《面向聋儿言语康复的多模态人机交互模型及技术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85项,发表论文190余篇;获得了《基于三维头像的聋儿语言康复方法及系统》《双面盲文点字的提取方法》等授权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4项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中,其中,“推拿手法测试系统”成果已经产业化。

社会服务写大爱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学校有多篇研究报告被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吉林省残联等部门采纳,这对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6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参与完成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关于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建议》,被评为民进中央2016年度参政议政成果二等奖。

在继续教育服务方面,学校走过的脚步踏实而有力。学校2006年起开办面向社会听力障碍青年的艺术设计、动画两专业自学考试,至今已有491人参加学习并获得学历。多年来,学校培训总人数达600多人,累计培训500多学时,培训工作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培训单位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栉风沐雨行路,砥砺前行致远。今天,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潮头,学校决心牢牢把握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新机遇,努力把特殊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让越来越多的残障青年实现人生和事业的美好梦想!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