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喜迎十九大 乌鲁木齐新格局|绿色成为水磨沟区发展最亮底色


来源:新疆网

原标题:喜迎十九大 乌鲁木齐新格局|绿色成为水磨沟区发展最亮底色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

原标题:喜迎十九大 乌鲁木齐新格局|绿色成为水磨沟区发展最亮底色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动人景象。

五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乌市水磨沟区居民生活质量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点、城区良好形象发力点。

“荒山秃岭,飞沙走石”这曾是水磨沟区过去的记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经过多年荒山改造、绿色生态建设后的水磨沟区新景。行走在水磨沟区的大街小巷,绿色成为主色调、主旋律。绿色山林、城市绿道,站在高处远眺,河流与建筑已然镶嵌在一片碧翠中。

水磨沟区正将绿色、美丽的身影展现给世人。

文/记者史漓莎 图/乌市水磨沟区委宣传部提供

2013 年水磨河千米景观二期改造后。

生态接力近40年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96%

新疆网讯 9月18日,记者采访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林业园林管理局局长马冬时,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水磨沟区建成区绿地面积约3.8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46.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各项绿化主要指标位居全市榜首。”

这一组令人骄傲的数据背后,是几代水磨沟人树立的绿色丰碑。如今再提荒山改造绿化建设,水磨沟区的各族干部群众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居住在水磨沟区的七旬老人李德耀依然记得30年前的一句顺口溜:“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满目是荒坡,到处乱坟岗……”那时,在人们的印象中,水磨沟区是个不值得留恋的荒凉之地。

“水磨沟区以前是出了名的荒山群,连绵的山峦一眼望去都是黄色,也就水磨河那一带有几棵稀稀拉拉的老榆树,黄土坡上,别说人不愿呆,鸟都见不到几个。”李德耀回忆。

水磨沟区属低山丘陵区,上世纪70年代末,建成区绿地率仅有7.8%。197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水磨沟区委、区政府发出治理“四山一河”(即水磨沟水塔山、温泉山、清泉山、虹桥山、水磨河)的号召,决定把碱泉沟流向水磨河的污水截流、净化,引水上山。

这一大胆设想,经科学论证,很快付诸实践。水磨沟区成了我市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主战场,每年春秋,都能看到万人植树场景。

1978年至1986年,10万人植绿了清泉山;1987年至1999年,60万人在水塔山种树近20万棵,如今已成林区,并正转变为城市森林公园;清泉山、虹桥山、温泉山、雪莲山也相继披上“绿衣”,就连周边没有名字的山坡都一改往日面貌。

播绿从不负人心,坚持39年的荒山造林,改善了生态,美化了环境。

荒山包围的水磨沟区绿树成荫、青山环抱,宛若一幅山水画。水磨河流水潺潺,两岸树木茂盛形成绿色长廊;水塔山上浓荫层层,景致清幽;红山顶上东望,座座高楼嵌于碧玉中,尽显和谐宜居景象。

多年来,水磨沟人心中那抹绿不断加深,生态立区的理念一以贯之。几代执政者对荒山变青山的决心,生态绿化建设的推进从未止步。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为生存绿化,90年代到上世纪末为发展绿化,而今天则为城市文明绿化。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水磨沟区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采取多项措施为首府增绿添彩。

“在荒山改造的良好基础上,城区的绿化进程越发精细化,居民区的绿化美化,成为人居空间的绿色实践。”水磨沟区副区长孟勇说。

五年来,全区又建成公园绿地5个,街旁游园绿地69个,国家级公益林1个,道路防护绿地84条,防护林绿地34处。基本形成了单位庭院绿化为“点”,道路绿化为“线”,公园提升为“面”,防护绿地为“片”,城区外围绿化为“环”的城区绿化网络体系。

忆往昔岁月,再站于曾经的“黄土高坡”水塔山上,入眼的不再是黄色为主的荒凉色调,满眼的绿色让李德耀老人弯起了嘴角。“谁曾想,昨日的荒山成了今天的森林公园,我们为生活在这儿,享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幸运。”

守好青山绿水 终获丰厚回馈

现在的水磨沟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色生态建设的逐步推进,给居民带来绿色生活。

而水磨沟区的“绿色实践”为改善人居环境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样本,一种发生在城市,另一种活跃在乡村。

这些年,水磨沟区东部三村富民安居、定居兴牧的推进,科学养殖、特色畜牧业的发展,令当地人凭借山水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牢固“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过上了“靠山吃山”的美好生活。

走进村子,过去分散的破旧民居变成了一排排齐整漂亮的抗震安居房。

“这些房子都是靠着补贴盖起来的,没花多少钱,有些老乡还在新房里挂起招牌,搞起农家乐、牧家乐,山里打造了石人子沟花海、国家级登山步道等景点,周末节假日游客特别多,我们的生意也好。”村民说,到冬闲时,水区文体旅游局还会安排免费的技能培训,充实村民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多可能,让曾认为村里没出路的人们,安心留了下来,追逐自己的小康生活。

特色土鸡、良种牛、多胎羊……近年来,水区在村子里试点了多个生态养殖示范项目,多家村民的牛羊圈舍在补贴后进行标准化建设,水区农牧局还投入450万元扶持三个村10个合作社,扶持多名示范户。

为了帮助引导更多人走上致富道路,水磨沟区还将东部三村的村民划定为贫困户、边缘户和一般户,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扶贫”。

硬政策快速落地,扶持资金添保障,接地气的农业专家细心指导,更是增加村民底气。多项措施并举,村子里过去粗放式的养殖方式,逐渐转为集约型,草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红土湾牛羊养殖合作社副社长肉孜·阿布都艾尼说:“2015年我们得到了50万元的扶持资金,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我们准备达到500头育肥牛,育肥羊1000只,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纯利润达到100万元。”

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水磨沟区东部三村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实现了翻番,村民们距离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水磨沟区石人子沟村副主任李志峰告诉记者:“我们村70%的村民现在接近小康水平,其中有不少有车有房有事业,过得并不比城里人差,相比过去只想去城里赚钱,回归村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