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饶宗颐作品在沪展出,看其独具一格的文人书画


来源:澎湃新闻网综合

原标题:百岁饶宗颐作品在沪展出,看其独具一格的文人书画百岁学者饶宗颐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传统,有着“士夫之气”,9月1日,“江南艺聚—

原标题:百岁饶宗颐作品在沪展出,看其独具一格的文人书画

百岁学者饶宗颐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传统,有着“士夫之气”,9月1日,“江南艺聚——饶宗颐教授精选作品展”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美术馆(天钥桥路)开幕。此次展览虽然饶宗熙先生由于身体原因在香港未能来到现场,但上海香港等地饶宗颐先生的不少友人都出席开幕式,画家与评论家谢春彦称其为“中国在世年龄最大的文人画家,也是哲人画家。”

饶宗颐

饶宗颐,字伯濂,又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生于潮州,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超过七十年,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是知名的学者,也是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作为知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博,涉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至今已出版著作逾百部,论文一千多篇,并为后来者开拓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与路向。

展览现场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允称文人书画。

山水对幅,1960年代

山水对幅,1960年代

敦煌觀音,1980年代

饶教授绘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宋代禅僧的山水,是以大面积的墨块来表达崇山峻岭。张大千居士将这个方法发展为他的大泼墨泼色山水;而饶教授则把这一方法演化成为他画荷花的一种新方式,用大墨块加上石绿来作荷叶,并在空隙地方勾写一、二朵荷花,如此就表达了一望无际的荷塘景色。他偶尔在这些大墨块上用金色或石绿来题写诗词,将书法与荷花两者结合在一起。

青山绿树,2004年

藕花香雨卷,2011年

此次在的百岁精云选展,展出的作品包括《芭蕉罗汉》《藕花香雨卷》《乾坤清气》等,小品为主,题材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荷花等,记录了各个时期饶教授在艺术理解上的变化,既可看到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发展路向,同时亦可见到近代学者书画的一个趋势。

展览海报

(展览“江南艺聚——饶宗颐教授精选作品展”于2017年9月1日开幕,至9月10日)

展览现场

———————

延伸阅读:

《书法六问》是一本由饶宗颐教授亲自传授书法经验的书,从五指如何执笔,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运笔,到中国书法“之法”“之势”“之意”“之源”“之理”“书法与养生”等,均以一问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记述了饶教授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本文整理自该书。

饶宗颐书法作品

1、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谓“重”,就是不轻佻;所谓“拙”,就是避免妩媚;所谓“大”,是纤巧的对比。我所说的“重”的意思其实有点接近“宁支离毋轻滑”。就书法而言,纤弱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于浑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达书法的拙意。至于“大”的意思,是指书法上所表现的雄大气魄,其实这不是字体、字形大小的问题。王羲之书《乐毅论》、《画赞》、《黄庭经》、《太师箴》虽然都是小楷,但是气魄豪雄,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我所说的“主留”,基本上和孙过庭所谓的“迟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说用笔应该如米南宫(芾)所云“无垂不缩,无往不复”,如此用笔自然行笔就会见到停滀、迂徐。“变熟为生”就是不论在用笔、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要尽量避免流于公式化。所谓“生”的意思,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种与世俗不同的表达方式。故此,“变熟为生”可以理解为防避“俗”这一感觉的主要方法。

3、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我主张顺着篆、隶、楷、行、草这一个次序来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论是学书或是艺术,都要投其根源,而书法艺术更加应该如此。因为书法史书写文字的艺术化,文字是书法的基础。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书法的古趣,同时亦可真正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个字的气势,进而表达出其美感。学习“二爨”“二王”的原因是书法艺术既要讲究深厚,亦要讲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丽,方能不顾此失彼。

饶宗颐书法作品

饶宗颐书法作品

4、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直,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我所谓的“学书先求平直”,就是学书的最初阶段,即孙过庭说的“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一目标。当书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对于平正已经是一个自然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追求从“平正”中显出“险绝”。就像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在平正之中显出不平正,也就是一个“险绝”的艺术境界。“人书俱老”的境界是,当一个人人书俱老的时候,书法就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不再有什么造作或故意求险、求美,或求异于人,故此,自然就返归平正。

5、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书丹”是古代用朱笔在石碑表面书写文词的专用名词。现代人写字作画大多数是把纸或绢铺在桌上,在写面积较小的书画时,当然可以坐着绘写,但是如果是写面积较大的书画,站立悬臂来运笔才能够把全身的气力使用出来。

6、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于碑版要观全拓成幅,当于别妍媸上着力;至于辨点画、定真伪,乃考证家之务,书家不必沾沾于是。

临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应,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临摹,是要在临摹的时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规律、特色及其用笔、用墨的方法。

饶宗颐书法作品

饶宗颐作品

7、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急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天下万物,尤其是各种艺术,其理都相通,音乐与书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样。而琴道与书道都是以心运手,以手运作,故此,两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体会。用笔能够不论是刚、是柔、是重、是轻,都力透纸背,其实就是多写的关系,而且是不断思考用笔方法的结果。

8、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辟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倘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断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

我认为明代后期的大师如董其昌、张瑞图、王觉斯、傅青主、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们临摹,主要是看每个人笔性相近于哪一种风格。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数量极多,而且有不同的书体,我认为只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多加临摹,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9、书道与画通,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笔欲饱,其锋方能开展,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初学者一开始时用什么工具,用狼毫或羊毫哪一种好,基本视书写什么字体或作品的大小而定。“展锋”不等于把锋展散,笔锋开展是依然具有笔锋,笔画不应该会变扁。

10、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

执笔者要把全身之力集中于手臂,臂运腕,腕运笔,最后使力到笔端,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基本功,从此入手,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所谓“人天凑泊”的境界。古人云:天道酬勤。只要用功,而且是用心去思考,就一定可以成功。

饶宗颐书法作品

饶宗颐作品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