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质监局回复十渡“蹦极触水”:景区补偿难免 起码得有精神损失费


来源:未来网

目前针对该突发事件已经对景区提出两条整改措施。“第一是出事的设备要排除隐患,对景区所有的相关的设备进行隐患大排查。第二项是加强人员管理和人员培训。”

原标题:质监局回复十渡“蹦极触水”:景区补偿难免 起码得有精神损失费

  未来网(www.k618.cn)北京8月24日电(记者 廖瑾)继18日北京房山区十渡景区发生游客蹦极触水事件后,房山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房山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质量技术监督局多部门介入调查。今日,质监局就此事回复未来网记者表示:现在初步认定为是突发事件,不属于安全事故,不会对景区行政处罚。至于景区何时再开放需要根据整改进度决定。

  十渡景区蹦极发生游客触水事件。(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界定事故主要是依据人员伤害,现在游客已经出院了,没有受伤,所以不能定性为事故。”质监局工作人员告诉未来网记者,另外因为也并非设备问题而是人员操控问题,所以也不能进行行政处罚。

  工作人员称,目前针对该突发事件已经对景区提出两条整改措施。“第一是出事的设备要排除隐患,对景区所有的相关的设备进行隐患大排查。第二项是加强人员管理和人员培训。”该工作人员说,景区已经开始自查设备隐患,预计明天提交报告,质监局会在报告上交后对景区进行全面检查。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因为蹦极设施属于特种设备,属于质监局专管,但安监局回复记者时表示,没有牵头负责调查该事件。

  通过手势沟通是否合乎安全操作规范?

  在19日北京十渡拒马乐园景区发布的事件声明中解释到:事件原因是由于蹦极上下站员工沟通衔接不畅,判断不准确,导致游客触水。而此前报道中也指出,上下站人员是通过手势沟通操作绳索的放和收。对于用手势沟通是否合乎规范,质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现在有安全操作规范,但是并没有具体到上下站人员必须通过什么方式沟通,但是明确规定了蹦极绳索在回弹过程中是不能放索的。

  北京十渡拒马乐园景区发布的事件声明。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以前有对讲机和耳麦,但是他们觉得不方便,老往水里掉,后来就用手势代替沟通了。”该工作人员说,这次事件后将建议蹦极工作人员使用通讯设备沟通。

  “触水”还是“落水”?

  针对目前网络反映比较强烈的关于“触水”还是“落水”的争议,未来网记者致电十渡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网友争论是“落水”而非“触水”主要是因为理解上的差距和视频不完整造成的。

  “‘触水’和‘落水’的根本区别是,‘落水’是直接掉进水里了,而‘触水’是接触水面之后还有一个弹回来的动作。我们也看了网上的视频,对比了现场监控视频,网上的视频它有个卡点正好是接触水面之后就没了,后面接触水后还会有一个弹回没拍下来。”该负责人告诉未来网记者,十渡景区专门有教练等专业人员进行“触水表演”,表演者会全身或半身落入水中,最后再弹出水面。

  “如果是落水,那是绳断了,人掉下去没有弹上来的动作。”负责人解释道。

  出了事故并未立即关停设备 游客继续蹦极?

  有网友反映,自己当时排在“触水”女游客的后面,前面发生“触水事件”后,蹦极设施并没有立刻关闭。“我下午3点多蹦的,2点的时候就排队了,那个17岁的姑娘出事的时候1点50多左右。”有网友描述起当时的情景,以为触水是假的,得知确有其事后表示“后怕”。

  有网友反映出了触水事件后,设备并未立即关停。(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对此,管委会负责人回复称:当时得知的消息是关停了设备。质监局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管委会的说法表示:“据我们核实是没有这样的事,出现事故的时候设备就停了。”

  游客是否能得到补偿?

  记者发现,在北京十渡拒马乐园景区发布的事件声明中,并未提及是否会补偿“触水”游客。

  四川中法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道准告诉未来网记者:“游客在景区内参与娱乐项目,景区或娱乐项目的经营者负有保障其人身安全的义务,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或侵权责任。在本次事件中,尽管十渡拒马乐园景区的蹦极设备完好,但是,游客触水事件也是由于景区内蹦极项目的员工沟通衔接不畅所造成,十渡拒马乐园景区应当就此负责。因此,若触水游客在该事件中遭受人身损害的,该游客有权要求景区就此承担赔偿责任。”

  质监局工作人员同样认为:补偿在所难免,最起码得有精神损失费。

  发生“触水事件”后,激起了人们心中长久以来对蹦极等极限运动的恐惧。网友纷纷留言表示,“给我钱也不玩了”、“幻想的事情发生了”、“还打算去尼泊尔那个峡谷蹦极...不敢了...”。

  类似于蹦极一类的刺激类户外运动,本身带有极高的风险性,设备的安全,人员的规范操作就显得尤为关键,于游客的生命息息相关。

  有媒体报道,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要想在蹦极跳台上做一名工作人员,需要6个月的培训时间。2个月学习在水面皮艇上接应跳下来的顾客,2个月给教练打下手,最后2个月在教练的监督下独立工作。而在我国,有的公司为降低成本,把国外6个月的培训时间缩短为一个星期,这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隐患。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