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塞卡——科学之路上的一位优雅独行者
2017年08月21日 10:40:09
来源:艺非凡
简单是真理的标记, 而美是真理的光辉。
孤独的科学之路
The path of lonely science
素有“诺贝尔奖的摇篮”之称的美国芝加哥大学,
出过两位与众不同的物理学家。
他们的研究在当时都是无人问津的冷门,
如今却都成为科学界重要的领域。
其中一位是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南部阳一郎。
而另一位,则是“物理界双子星”的老师,
印度裔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他出生于1910年英属印度的旁遮普地区,
从小家境优渥,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叔父拉曼更是1930年的诺贝奖得主。
母亲的开明教育加上自身的天赋,
他很小就是个学霸,并享有“神童”之誉。
这位性情与埃德温•哈勃大不相同,
风格与乔治•伽莫夫更有天壤之别的天文巨擘,
才20出头就得出了诺贝奖级别的推论,
即为现在的“钱德拉塞卡极限”。
对于恒星而言,质量决定命运。
比太阳稍大的恒星则会逐渐演变为白矮星。
它是一种温度,密度极高,
最终走向冷却和灭亡的小型星体。
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达到了一个等级,
即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
白矮星就可能成为体积为0,但密度为∞的物体,
即中子星,黑洞或理论上的夸克星。
这一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归宿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这个在去往剑桥求学路上演算出来的理论,
却在到达剑桥后遭到了难以想象的漠视。
钱德拉塞卡在剑桥求学期间的导师,
正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爱丁顿。
到了剑桥后没有老师愿意推荐他的文章,
于是他将文章寄给《天体物理学杂志》并发表,
随后应邀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上做报告。
图为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爱丁顿
然而,人在拥有了崇高学术地位和威望之后,
在新事物面前也变得保守起来。
爱丁顿在天文学报告会上毫不留情地反驳,
把他的演讲稿撕成两半并指责该理论存在原则性错误。
于是没有人敢公开声明支持他,
黑洞物理学研究就这样停滞了30年。
对24岁且小有才华的钱德拉塞卡来说,
冥思苦想的学术理论被抨击,
而且还是被自己敬重的导师和当代物理界的权威,
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然而他是聪明的,
他当即决定不再发表任何有关白矮星的论文。
在剑桥研究生毕业的他先是选择留校任教,
4年之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助教,
并于6年后升任教授,
正式就职前与学生时代互通6年书信的拉丽莎成婚。
担任导师期间,怀着对工作的热忱和对他人的谦逊热情,
他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最广为流传的是有一回他往返两百英里去为学生上课,
可能由于暴风雪,当他赶到教室的时候,
发现只有2名学生在等待他的出现。
这两人正是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20岁出头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钱德拉的教学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
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的整洁和优美,
简直可以直接去印刷出来。
然而在那个阶级不对等的年代,
哪里会有平等可言,即便你是著名学者。
在英国的他不仅创新学术观点受到权威打压,
来到美国后的职位升迁和日常生活竟也遭受种族歧视。
为了自己的科学生涯和便于学术交流的考虑,
他于1952年加入了美国籍,
这一举动一直没有得到父亲和家人的谅解。
钱德拉忍受了这一切,以他的优雅和奉献回报世人。
这种真正优秀科学家的品质还从下面的事迹中可见一斑。
19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300周年,
钱德拉为了响应地方演讲邀请,开始钻研起这本书。
他对书中的命题构建出自己的证明,
然而和牛顿的证明作比较,
他说这种体验让人大脑清醒。
“每次我都陷落于惊奇之中,
那种优雅、那种精心安排、
那种堂堂正正的风格、那种不可思议的创造,
尤其是牛顿的证明放射的惊人光芒使我惊讶不已,
每次我都感觉像个被教师轻轻责备的小学生。”
就是这样一位对科学执着,对学问严谨,
对名利淡泊,对自然谦逊的研究者,
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研究恒星动力学和布朗运动理论,著有《恒星动力学原理》。
研究辐射转移和行星大气理论,
处理了有偏振的辐射转移问题,并著有《辐射转移》。
图为钱德拉塞卡x射线空间望远镜拍摄的一组行星状
研究相对论和黑洞的数学理论,
其名著《黑洞的数学理论》因论述极为透彻被贝特誉为“令人生畏”。
在负责《天体物理学》杂志繁琐事务的同时,
还在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
别人诧异他的时间和精力,他却说:
“科学的发展不是靠这个或那个发现,
也不是靠撰写或发表一篇论文,
而是靠热忱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
终于,他的这种“科学巨匠”精神感动了上天。
时隔30年后,他之前不得不放弃的,
如今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理论得到物理学界的公认,
并于2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时,
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为了这一天,他等得太久。
回顾年轻时的不公,钱德拉显然已经释然。
“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是有黑洞的,
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然而对我个人却无益”
的确,有多少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能保持初心呢?
那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一种傲慢的态度”。
实际而言,“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
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钱德拉将几乎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功
与同样卓越的人格融为一体,
他的科学之路虽然孤独,却颇为精彩。
一个人应该具有蜡炬成灰的激情,
去从事他热爱并愿意为之坚守的事业。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