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打响科技创新之战


来源:楚北网

原标题: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打响科技创新之战

  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智能芯片与集成电路、通信网络、互联网技术、软件系统和软件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高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技术人才的前沿交流大会和行业盛会,中国电子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以其权威性、学术性,被业界誉为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风向标,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信息技术领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学者、优秀行业代表和科技人才参会。

  今天,小编特别整理了2017年第十二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上的行业专家们在本届年会上的最新报告与观点精华,从这些顶级专家们的研究与探讨话题中,或可一窥中国电子信息科技产业与技术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主论坛:聚焦产业与核心技术,面向未来的高端碰撞】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以《面向内容的通信——探寻通信的新起点》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他表示,器件规模巨大化、传统处理方法的局限性等困境一直是通讯行业发展的掣肘。而以模仿人类而形成的面向内容的通信,通过在微观数据和宏观语义之间搭建信息结构的中间层次,实现了数据量压缩5000倍的效果,提供了信息处理方法的新思路。运用其进行研发的蜂窝网络和概率图模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通信与智能的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他预测,未来通信的新起点将产生于与智能科技交叉融合的领域,结构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以《人工智能60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进行深入阐述,他表示,从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螺旋进步的趋势,经历了诞生、产业化和爆发三个浪潮。在这期间,逻辑主义、连接主义相继盛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符号为基础的逻辑主义虽然沉寂了30年,但是作为人类高等智能的抽象,未来还不能完全消亡;注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连接主义虽然大行其道,但如何解决小数据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仍然挑战巨大;而注重自适应与进化的行为主义,也许更符合人类进化演进的路线,今后发展值得关注。未来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将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AI2.0的时代序幕已经开启。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在《集成电路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集成电路迎来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时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始大规模扩产。但中国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半导体产业国际并购中,中国只占12%。从自身出发到全球格局,中国IC产业都需要再定位。中国社会需要从“工业化和信息化”向“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转型。在后微电子时代的竞争下,我国如果在大规模复制的标准器件、数字模型、降低能耗等方面夺得先机,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国家电网公司王磊以《信息通信驱动智能电网创新发展》为题展开报告,他介绍,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国家电网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建成了一体化集团企业信息系统、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应用成果共享发表机制、国网云、公共服务云、物联网、企业级移动互联应用支撑平台等智能系统。未来国家电网将通过应用信息通信新技术,使电网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协调控制,促进供需双向互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百度高级技术顾问秦伟俊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他介绍,百度经过18年数据积累,建立了完备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大规模计算、大应用四大支柱保障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百度独立开发的小度机器人在“最强大脑”节目中,从图像识别、声纹检测、跨年龄人脸识别等方面完胜人类。其技术还将继续应用到医学图像分析、OCR文字识别、视频分析等诸多领域。今后百度将加大力度投入智能技术,并把相关技术、硬件资源、技术资源向社会开放出来,并希望与各个高校、专家行业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专题论坛一:人工智能从类人智能到智能新物种】

  人工智能是当前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是否真的有一天硅基生物(计算机系统)的智力将超越碳基生物(人)?在“人工智能,从类人智能到智能新物种”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围绕人工智能的种种发展与可能进行了探讨。

  清华大学类脑中心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施路平以《类脑计算系统的挑战和机遇》为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在计算方面可轻易超越人类,但在理解判断方面,一维系统的计算机根本无法达到基于空间基础构建的人脑系统。但神奇的自然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用电子世界来模拟人脑,可以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新型系统。清华大学基于此已经初步研发了一个类脑芯片,他相信,在未来可以构建出一套与人类相同能耗的系统。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张晓林以《仿生立体视觉》为题展开了论述,他表示,大脑决策的来源目前还无法研究清楚,机器人超越人类还有很大难度,但可以通过模拟生命的方式创造价值。他介绍了通过人眼丰富的解剖数据、生理学数据,开始着手研发仿生眼。据介绍,要使仿生眼实现立体视觉,其核心是构建起眼睛背后的大脑体系。以模拟眼球和视网膜为前端,以模拟脑系统学习为重心开发出的双目相机可以有效实现3D摄像和产品检测的诸多功能。

  南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方勇纯以《无人机视觉控制》为题进行了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摆脱了传统技术效率低下的弊病,为无人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在无人机领域,我们可以因此实现目标锁定和跟踪,并即时进行状态反馈,通过对摄像机的控制来实现无人机自主的视觉捕捉。

  【专题论坛二:面向智慧时代的集成电路和设计方法】

  集成电路被誉为是电子工业的粮食,也是电子产业最具技术含量最具价值的一个种类。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面向智慧时代的集成电路和设计方法”专题论坛上,六位集成电路的行业专家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及技术变革发表了各自看法,分享了新的技术进展。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韩银和在《机器人处理器》的主题报告中表示,机器人可能是继手机之后下一个最大的物理时代载体,未来可能一个人就有几台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一人一台的手机,甚至家电。未来机器人数量将非常庞大,但目前缺少一个核心引擎,因此围绕机器人的芯片设计变得极具前景,也同样充满挑战。他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将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入口,是装了很多APP的系统,可以更换硬件、软件,也可以进行自由开发。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刘勇攀在《物联网非易失智能处理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非易失处理器设计技术。相对于传统处理器,非易失处理器芯片具备鲜明特性与优势:一是掉电状态保持,该处理器能够在掉电发生时将实时的运行状态和计算数据进行保存;二是零待机功耗,该处理器可以在待机时完全关断电源,实现零功耗待机模式;三是微秒级的休眠唤醒,由于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该处理器可以在断电前后的几微秒时间内实现所有状态与数据的备份与恢复,速度提高了数千至数万倍;四是适应新的供电模式,由于具备高速休眠唤醒的特性,使得该处理器能适应间断的、不稳定的能量环境,诸如交流供电、脉冲供电这些新的供电模式。将其与基于振动、电磁波的能量采集系统进行结合,能够实现无需电池可连续工作的计算系统。

  【专题论坛三:大数据驱动的网络安全研究与实战】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如何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程光以《基于TCP 和DNS 流量特征的APT攻击检测》进行了报告,他表示,针对攻击行为不确定、持续周期较长的APT攻击,我们在检测的时候以APT全流量进行集合存储,并采用周期性的检测流程,根据净荷大小进行单独拉列,准确度大大提高,可将误报率从90%降低到15.62%。

  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研究员段海新以《基于黑帽搜索引擎优化(BlackhatSEO)检测网络地下产业》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网络诈骗和黑色产业通过黑帽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填充大量热门的词汇和相互链接指定到黑网站,而达到隐蔽宣传的效果。但其不断更新的“黑话”很难进行检查。技术工作者通过卧底的方式渗透到其产业内部,了解其核心信息和暗语关键词,并进行大量的相关分析和判断,从而制造出检测系统进行屏蔽。

  百度Web 安全产品总经理刘焱以《骨干网大规模DDOS 智能检测与对抗》为题展开了报告,他表示,互联网金融、电商、和游戏三个产业因为吸金程度高,最容易被DDOS攻击。百度构建的防护系统通过在线对流量进行清洗和调度,离线对数据情报进行分析与破解,从而潜伏进攻击者网络之中,能够提前5分钟获取僵尸网络的目标,实施保护。

  【专题论坛四:创新型城市之智慧城市】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战略,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对区域和国家发展全局影响重大。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构建智慧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也将引领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物联技术与智慧网关产品线总监胡杰在专题论坛上就《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作报告时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以IT技术为主的数字城市,到IT和CT技术相结合的无线城市,到当前所提的新型智慧城市,强调IOT,即城市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相结合。他认为,要构建可感知的智慧城市,对互联网技术就有新的需求,大数据分析和新应用集成,以及机器识别、人工智能结合将会是技术的总体趋势,而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将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IBM 大中华区业务分析及认知物联网总经理魏永明在《认知计算下的绿色城市》报告中提出,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已经从技术转型研究进入到城市的价值研究,包括怎样利用认知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来为国内的城市转型做一些改变。他认为,在经济放缓的前提下构建智慧城市应该进行新生态建设。理想中的智慧城市是通过建立一个城市大脑,把城市的功能细分,每个功能都有相应的数据支持,通过这个城市的大脑结合数据来实施智慧城市的发展、管理。

  中国联通研究院的胡涛则从《网络侧如何支撑整个智慧城市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主题报告。他认为电信网整体刚从过渡期进入到成熟期,估计1—4年陆续进入发展期,4—8年陆续进入稳定发展期。SDN/NFUV在过去的三到四年里,从最初的试点应用,到最后的网络服务创新,再到现阶段的规模化应用,到目前还是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是可以肯定的说SDN/NFUV在全球运营商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因为不仅可以提升网络服务,还能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在十三五规划中,联通提出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网络据信息安全、资源研究八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将SDN/NFUV专门划出一个领域,表示了充分的重视。联通正在全面引入SDN/NFUV技术,逐步打造高效、弹性、按需服务的业务网络。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驰在《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众筹与交易初探》主题报告中提出,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是数据来源,在众多核心数据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他提出 “大数据众筹”,即人人都可成为数据提供者和受益者,以解决数据来源问题。他表示,我国的大数据交易的规模,2016年市场规模是62.12亿,到2020年预计达到545亿元。他认为,未来大数据交易或将解决物联网设备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数据产生价值的问题。

  中心通讯复杂智慧城市产品部市场总监焦健在《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之路》的主题报告中从建设者的角度对智慧城市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思考。他认为,相对于传统提倡的智慧城市解决垂直领域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则将整个城市联系起来,把城市作为有机的整体来考虑,用新的技术和城市的治理以及公共服务深度的融合,提升城市的民生、管理,并有产业的延伸和投资的迭代。他介绍了智慧城市的六大落地途径,包括ICT的基础设施与架构,政务感觉与服务系统,惠民服务活动,大数据应用,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和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体系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臧磊在《智慧城市标准和评价》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国际国内对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设立及评价标准。标准化总体组初步提出的中国发展智慧城市的所需要的体系,主要是包含7个大类,包括总体框架、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依据、管理与服务、产业经济、安全与保障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多项相关国家标准立项,并将在今年年底陆续完成。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